大学生精神懈怠现象探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引言 | 第10-20页 |
(一)选题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2. 现实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8页 |
1.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3页 |
2.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3-18页 |
(三)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1. 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一、大学生精神懈怠概述 | 第20-23页 |
(一)大学生精神懈怠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1. 精神懈怠的内涵 | 第20页 |
2. 大学生精神懈怠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3. 大学生精神懈怠的界定标准 | 第21页 |
(二)大学生精神懈怠的本质及其主要表现 | 第21-23页 |
1. 大学生精神懈怠的本质 | 第21页 |
2. 大学生精神懈怠的主要表现 | 第21-23页 |
二、大学生精神懈怠的危害 | 第23-26页 |
(一)大学生精神懈怠对国家的危害 | 第23-24页 |
1. 造成国家竞争力相对弱化 | 第23-24页 |
2. 加剧西方意识形态冲击 | 第24页 |
3. 造成民族凝聚力相对减弱 | 第24页 |
(二)大学生精神懈怠对群体生活的危害 | 第24-25页 |
1. 带来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偏差 | 第24-25页 |
2. 促使大学生群体不良学习生活环境的形成 | 第25页 |
(三)大学生精神懈怠对自身素质的危害 | 第25-26页 |
1. 影响大学生学业、事业的发展 | 第25-26页 |
2. 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| 第26页 |
三、大学生精神懈怠的成因分析 | 第26-33页 |
(一)大学生精神懈怠形成的社会因素 | 第26-29页 |
1. 大学生精神懈怠形成的国际环境因素 | 第26-28页 |
2. 大学生精神懈怠形成的国内环境因素 | 第28-29页 |
(二)大学生精神懈怠形成的学校因素 | 第29-30页 |
1. 缺乏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| 第29-30页 |
2. “重智轻德”的高校校园文化 | 第30页 |
3. 实效性欠佳的学校实践活动 | 第30页 |
(三)大学生精神懈怠形成的家庭因素 | 第30-32页 |
1. 功利性的家庭价值观 | 第31页 |
2. 盲目性的家庭教育方式 | 第31页 |
3. 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| 第31页 |
4.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 | 第31-32页 |
(四)大学生精神懈怠形成的自身因素 | 第32-33页 |
1. 大学生精神需要低俗化,价值观偏颇 | 第32页 |
2. 大学生自我规划意识淡薄,自我效能感降低 | 第32-33页 |
3. 大学生自立、自律意识欠缺 | 第33页 |
4. 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,适应能力差 | 第33页 |
四、消除大学生精神懈怠的对策 | 第33-45页 |
(一)消除大学生精神懈怠需坚持的原则 | 第33-35页 |
1. 坚持人本性原则 | 第33-34页 |
2. 坚持适度性原则 | 第34页 |
3. 坚持渗透性原则 | 第34-35页 |
4. 坚持激励性原则 | 第35页 |
(二)消除大学生精神懈怠的具体对策 | 第35-45页 |
1. 学校消除大学生精神懈怠的对策 | 第35-41页 |
2. 大学生主体消除精神懈怠的对策 | 第41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后记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