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动机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思路及框架 | 第10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| ·关于ST制度的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| ·绩差公司改善业绩的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| ·关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现状总结和评述 | 第14-16页 |
| 第三章 ST制度框架以及盈余管理 | 第16-25页 |
| ·ST制度 | 第16-20页 |
| ·ST制度发展进程 | 第16页 |
| ·ST制度方案 | 第16-20页 |
| ·ST制度方案的指标 | 第16-17页 |
| ·ST公司恢复上市的要求 | 第17-18页 |
| ·退市程序 | 第18页 |
| ·风险警示 | 第18页 |
| ·股份转让 | 第18-19页 |
| ·重建制度 | 第19页 |
| ·新旧规则 | 第19-20页 |
| ·创业板特殊处理新增规则 | 第20页 |
| ·盈余管理 | 第20-25页 |
| ·盈余管理的动机 | 第21-22页 |
| ·IPO动机 | 第21页 |
| ·配股动机 | 第21-22页 |
| ·避免被ST或退市的动机 | 第22页 |
| ·盈余管理的手段 | 第22-23页 |
| ·应计利润管理 | 第22-23页 |
| ·巧用会计政策 | 第23页 |
| ·关联交易 | 第23页 |
| ·盈余管理的后果 | 第23-25页 |
| 第四章 研究假设、样本变量及研究方法 | 第25-32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25-26页 |
| ·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| 第26-28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变量 | 第28-32页 |
| ·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 | 第28-29页 |
| ·计算短期累计超额平均收益率和长期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| 第29-30页 |
| ·会计研究法 | 第30-32页 |
| 第五章 实证分析 | 第32-47页 |
| ·ST公司的盈余管理 | 第32-34页 |
| ·DTAC的显著性检验 | 第32-33页 |
| ·稳定性检验 | 第33-34页 |
| ·样本组ST公司的市场绩效 | 第34-38页 |
| ·样本组ST公司的长期经营业绩 | 第38-43页 |
| ·样本ST公司的长期业绩变化 | 第38-40页 |
| ·稳定性检验 | 第40-43页 |
| ·样本组ST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稳健性检验 | 第43-47页 |
| 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47-50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47页 |
| ·对策建议 | 第47-50页 |
| ·完善ST制度和监管法规 | 第47-48页 |
| ·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| 第48页 |
| ·加大盈余管理的实施成本 | 第48-50页 |
| ·完善民事赔偿 | 第48页 |
| ·加大处罚力度 | 第48页 |
| ·缩小盈余管理实施的准则空间 | 第48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附录Ⅰ | 第55-59页 |
| 卷内备考表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