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网络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--以山东省6所农村中学为例

论文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4页
绪论第14-28页
 一、研究思路第14-16页
  (一) 研究缘起第14-15页
  (二) 研究目标第15页
  (三) 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(四) 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6页
 二、核心概念界定第16-24页
  (一) 网络背景第16-19页
  (二) 社会化第19-23页
  (三) 网络德育第23-24页
 三、研究方法第24-28页
  (一) 文献法第25页
  (二) 问卷法第25-27页
  (三) 访谈法第27-28页
第一章 问题提出及其研究背景第28-43页
 一、农村中学生上网的问题突出第28-29页
  (一) 农村网民文化水平较低第28-29页
  (二) 农村中学生容易受网络不良因素影响第29页
 二、农村中学生社会化的特殊性第29-33页
  (一)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第29-31页
  (二) 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与“虚拟现实”的落差第31-32页
  (三) 城市网吧向农村转移第32-33页
 三、网络背境下乡村文化的改变第33-36页
  (一) 网络平等观念对农村传统权威的挑战第33-34页
  (二) 丰富的网络生活对农村文化的补充第34-35页
  (三) 封闭保守的农村文化走向开放第35页
  (四) 农村受到都市文化霸权的影响第35-36页
 四、问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第36-43页
  (一) 网络德育管理的相关研究第36-40页
  (二) 网络背境下农村中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第40-43页
第二章 农村中学生上网现状及其社会化特征第43-60页
 一、案例学校农村中学生的网络普及程度第43-47页
  (一) 网络参与意愿第43-45页
  (二) 农村中学生的网龄、上网时间、频率、地点选择第45-47页
 二、农村中学生上网的主要动机第47-48页
 三、农村中学生上网带来的社会技能变化第48-51页
  (一) 农村中学生网络中的“数字化生存”技能第48-50页
  (二)自我探索现实困惑的解决之道第50页
  (三) 产生网络依赖,独立思考减少第50-51页
 四、网络环境中农村中学生扮演的社会角色第51-53页
  (一) 真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的混淆第51-52页
  (二) 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的冲突第52-53页
 五、农村中学生网上、网下的人格倾向及行为表现第53-60页
  (一) 对待网络交往的态度较理性第53页
  (二) 网络同时带来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第53-56页
  (三) 易受网上信息与网络语言影响第56-57页
  (四) 上网成为改善应试生活的慰藉第57-58页
  (五) 生活方式、消费方式模仿网上潮流第58-60页
第三章 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的机遇与威胁第60-75页
 一、农村中学生家长、老师对待上网的态度第60-64页
  (一) 家长逐步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第60-61页
  (二) 教师大多数谈网色变第61-63页
  (三) 老师、家长管理学生上网有心无力第63-64页
 二、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的机遇第64-70页
  (一) 拓展农村中学生新型的社会关系第64-66页
  (二) 塑造农村中学生公平、效率等现代社会观念第66-68页
  (三) 实现农村中学生社会角色预演第68-69页
  (四) 缓解应试教育对于农村中学生的压力第69-70页
 三、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的威胁第70-75页
  (一) 农村中学生价值观的迷失第71-72页
  (二) 行为取向上的过度自由化第72-73页
  (三) 社会“边缘人”角色的强化第73-75页
第四章 农村中学生网络德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分析第75-84页
 一、相关责任单位相互推诿,职责不明确第75-77页
  (一) 学校推脱责任第75-76页
  (二) 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第76-77页
 二、农村中学网络德育师资的欠缺第77-80页
  (一) 欠缺网络德育队伍建设第77-78页
  (二) 教师对待网络态度消极,观念落后第78-79页
  (三)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缺少网络素养的考量第79-80页
 三、传统学校德育内容亟待更新第80-82页
  (一) 网络“文化反哺”现象第80-81页
  (二) 传统德育内容落后于形势需要第81-82页
 四、网络德育方式简单,手段落后第82-84页
  (一) 传统德育的弊病削弱了中学网络德育的效果第82页
  (二) 在网络德育过程中缺乏对中学生的有效引导第82-84页
第五章 促进农村中学生健康社会化:教育管理的策略第84-95页
 一、学校发挥“文化圈”优势,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第85-87页
  (一) 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农村德育教师队伍第85页
  (二) 农村中学教师要提高认识,增强网络德育观第85-86页
  (三) 农村学校要切实改进网络德育工作方法第86-87页
  (四) 组织课外活动,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第87页
  (五) 促进班主任、各科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络第87页
 二、社会职能部门主动出击,占领“权力网络”阵地第87-90页
  (一) 主动占领青少年网络舆论高地第87-88页
  (二) 加强对农村网吧的管理第88-90页
  (三) 政府牵头营造农村中学生社区生活环境第90页
 三、家长正视“文化反哺”,变“堵”为“疏”第90-93页
  (一) 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第90-92页
  (二) 农村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第92页
  (三) 进城务工家长要加强与留守子女的联系第92-93页
 四、村民委员会发挥自我管理职能,关心留守儿童第93-95页
  (一) 开展村民电脑知识扫盲第93页
  (二) 增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第93-95页
附录一 网络文化环境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调查问卷(学生卷)第95-100页
附录二 网络文化环境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调查问卷(教师卷)第100-102页
附录三 农村学校教师访谈提纲第102-103页
附录四 农村学生家长访谈提纲第103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08页
后记第108-109页

论文共10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二年级学生“儿童诗歌”学习过程心理机制研究
下一篇:公办学校外地学生编班方式的研究--以上海市F中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