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学班级管理应有的理念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3页 |
| (一) 理论意义 | 第9-11页 |
| (二) 现实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第一章 以人为本 | 第13-31页 |
| 一、 班级里的人 | 第14-21页 |
| (一) 班主任观 | 第14-16页 |
| (二) 学生观 | 第16-18页 |
| (三) 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| 第18-21页 |
| 二、 班级管理与班级建设 | 第21-31页 |
| (一) 注重常规 | 第22-25页 |
| (二) 育人培才 | 第25-26页 |
| (三) 以文化人 | 第26-27页 |
| (四) 教学与活动 | 第27-28页 |
| (五) 三力合一 | 第28-31页 |
| 第二章 以情促管 | 第31-40页 |
| 一、 共同性和差异性 | 第31-33页 |
| (一) 共同性 | 第31-32页 |
| (二) 差异性 | 第32-33页 |
| 二、 班主任的情感修炼 | 第33-34页 |
| (一) 综合心理效能 | 第33-34页 |
| (二) 情感的局限 | 第34页 |
| (三) 成熟班主任的情感特征 | 第34页 |
| 三、 以情促管 | 第34-37页 |
| (一) 尊重激励 | 第34-35页 |
| (二) 赏识 | 第35页 |
| (三) 宽严相济 | 第35-36页 |
| (四) 批评惩戒 | 第36页 |
| (五) 抵制语言暴力 | 第36-37页 |
| 四、 以情促动 | 第37-40页 |
| (一) 双赢 | 第37-38页 |
| (二) 柔性管理 | 第38-39页 |
| (三) 促进内化 | 第39页 |
| (四) 拓展 | 第39-40页 |
| 第三章 权衡 | 第40-44页 |
| 一、 主体与主导 | 第40-41页 |
| (一) 松与紧 | 第40页 |
| (二) 换位与激活 | 第40-41页 |
| (三) 适度亲近 | 第41页 |
| (四) 统筹协调 | 第41页 |
| 二、 要管理,不要“管理至上” | 第41-42页 |
| (一) 善学 | 第41-42页 |
| (二) 活用 | 第42页 |
| 三、 善于辩证管理 | 第42-44页 |
| (一) 灵活机变 | 第42-43页 |
| (二) 知侧重 | 第43页 |
| (三) 务本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愿景 | 第44-52页 |
| 一、 智慧 | 第44-45页 |
| (一) 追求教育智慧 | 第44页 |
| (二) 不断超越 | 第44-45页 |
| 二、 生活化与自然化 | 第45-47页 |
| (一) 生活化 | 第45-46页 |
| (二) 自然化 | 第46-47页 |
| 三、 发展 | 第47-49页 |
| (一) 根本 | 第47页 |
| (二) 兼利 | 第47-48页 |
| (三) 反思 | 第48页 |
| (四) 淡化功利 | 第48-49页 |
| 四、 境界 | 第49-52页 |
| (一) 诗意生活 | 第49页 |
| (二) 升华境界 | 第49-52页 |
| 结语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