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目录 | 第1-8页 |
| 摘要 | 第8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| 缩略词表 | 第13-14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40页 |
| 1 油菜菌核病及其病原菌 | 第14-20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的症状及危害 | 第14-15页 |
| ·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5-16页 |
| ·核盘菌的侵染方式及病害循环 | 第16-18页 |
| ·核盘菌的致病机理 | 第18-20页 |
| ·细胞壁水解酶的作用 | 第18-19页 |
| ·草酸的作用 | 第19-20页 |
| 2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及种质筛选 | 第20-22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油菜抗菌核病种质筛选 | 第21-22页 |
| 3 油菜菌核病抗性的遗传与QTL定位 | 第22-27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抗性遗传 | 第22-23页 |
| ·油菜抗病QTL定位 | 第23-27页 |
| ·常用分子标记 | 第23-24页 |
| ·QTL定位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抗性QTL研究进展 | 第26-27页 |
| 4 油菜抗(耐)菌核病育种进展 | 第27-29页 |
| ·抗(耐)病基因的鉴定与累加 | 第27-28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避病性及其利用 | 第28页 |
| ·生物技术在抗病中的应用 | 第28-29页 |
| ·细胞工程 | 第28页 |
| ·基因工程 | 第28-29页 |
| 5 作物对菌核病的抗病机理 | 第29-37页 |
| ·防御酶的作用 | 第30-32页 |
| ·与防卫相关的抗菌蛋白 | 第32-34页 |
| ·活性氧的作用 | 第34-35页 |
| ·R基因介导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 | 第35页 |
| ·水杨酸(SA)介导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 | 第35-36页 |
| ·ET/JA介导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 | 第36-37页 |
|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7-40页 |
| 第二章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及方法比较 | 第40-50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4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40-41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40页 |
| ·供试菌株 | 第40-41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41-43页 |
| ·苗期叶片菌丝块接种法 | 第42页 |
| ·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法 | 第42页 |
| ·草酸浸根法 | 第42页 |
| ·苗期叶柄接种法 | 第42-43页 |
| ·琼脂块叶腋接种法 | 第43页 |
| ·牙签茎秆穿刺接种法 | 第43页 |
| ·大田鉴定法 | 第43页 |
| 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43-44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7页 |
| ·不同方法的鉴定结果 | 第44-47页 |
| ·不同方法鉴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| 第47页 |
| 3 讨论 | 第47-50页 |
| ·发病相关因素 | 第47-48页 |
| ·方法间的比较分析 | 第48页 |
| ·方法评价 | 第48-50页 |
|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QTL定位 | 第50-68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3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50页 |
| ·方法 | 第50-53页 |
| ·抗性鉴定方法 | 第50页 |
| ·DNA提取及纯化 | 第50-51页 |
| ·SSR标记 | 第51-52页 |
| ·SRAP标记 | 第52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52-53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53-62页 |
| ·引物筛选及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 | 第53-55页 |
| ·SSR标记的分离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SRAP标记的分离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·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| 第55-58页 |
| ·F_(2:3)家系菌核病抗性鉴定 | 第58-59页 |
| ·苗期抗性鉴定 | 第58页 |
| ·成株期抗性鉴定 | 第58-59页 |
| ·抗菌核病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| 第59-62页 |
| ·苗期抗性QTL定位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·成株期抗性QTL定位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3 讨论 | 第62-68页 |
| ·影响QTL定位的因素 | 第62-63页 |
| ·亲本差异 | 第62-63页 |
| ·群体结构 | 第63页 |
| ·QTL定位的准确性 | 第63-64页 |
| ·QTL检测方法 | 第63-64页 |
| ·标记数目和LOD值 | 第64页 |
| ·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QTL | 第64-68页 |
| ·QTL数量 | 第64-65页 |
| ·QTL贡献率 | 第65页 |
| ·QTL等位基因互作类型 | 第65页 |
| ·QTL分布 | 第65-68页 |
| 第四章 核盘菌诱导甘蓝型油菜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| 第68-82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2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69-70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70-72页 |
| ·病菌接种和取样 | 第70页 |
| ·总RNA提取及cDNA制备 | 第70页 |
| ·引物设计 | 第70页 |
| ·荧光定量 PCR | 第70-72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7页 |
| ·油菜总RNA检测及标准曲线分析 | 第72-73页 |
| ·核盘菌诱导甘蓝型油菜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| 第73-77页 |
| ·核盘菌接种后防御酶基因表达差异 | 第73-75页 |
| ·核盘菌接种后防卫相关抗菌蛋白基因表达差异 | 第75-76页 |
| ·核盘菌接种后水杨酸(SA)介导的抗病信号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| 第76页 |
| ·核盘菌接种后ET/JA介导的抗病信号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| 第76-77页 |
| 3 讨论 | 第77-80页 |
| ·核盘菌诱导下与油菜防卫反应信号传导相关的基因表达 | 第77-78页 |
| ·核盘菌诱导下油菜相关防御酶基因的表达 | 第78-79页 |
| ·核盘菌诱导下与油菜防卫相关抗菌蛋白基因的表达 | 第79-80页 |
| 4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|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之处 | 第82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94页 |
| 附录 | 第94-98页 |
| 致谢 | 第98-10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