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可达性概念的诱增交通量计算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9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7-19页 |
2 诱增交通量的概念 | 第19-30页 |
·诱增交通量基本理论 | 第19-25页 |
·诱增交通量的定义 | 第19页 |
·诱增交通量产生机理 | 第19-20页 |
·诱增交通量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·诱增交通量的变化规律 | 第21-23页 |
·诱增出行与诱增交通量的关系 | 第23-25页 |
·诱增交通量的计算方法 | 第25-30页 |
·重力模型法 | 第25-26页 |
·生长曲线法 | 第26-28页 |
·弹性系数法 | 第28-30页 |
3 基于可达性概念的诱增交通量计算模型 | 第30-56页 |
·交通四阶段预测法 | 第30-51页 |
·预测的基本思路 | 第30-32页 |
·交通生成预测 | 第32-37页 |
·交通分布预测 | 第37-43页 |
·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| 第43-45页 |
·交通分配预测 | 第45-51页 |
·可达性 | 第51-53页 |
·可达性模型 | 第51-53页 |
·模型计算流程 | 第53-56页 |
4 实例研究 | 第56-64页 |
·数据收集 | 第56页 |
·模型构造 | 第56-57页 |
·模型计算 | 第57-64页 |
·研究方案 | 第57-58页 |
·计算过程及结果 | 第58-6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