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2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页 |
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概述 | 第12-22页 |
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基本内涵 | 第12-15页 |
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| 第12页 |
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内涵 | 第12-15页 |
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概念 | 第12页 |
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特征 | 第12-13页 |
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基本构成 | 第13-15页 |
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的必要性 | 第15-19页 |
·顺应高校教育新环境的要求 | 第15-16页 |
·国际关系的利益化 | 第15页 |
·网络环境的复杂化 | 第15-16页 |
·适应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| 第16-17页 |
·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| 第17-18页 |
·主体与客体的需要 | 第17页 |
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| 第17-18页 |
·整体与部分相互作用的需要 | 第18页 |
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 | 第18-19页 |
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原则 | 第19-22页 |
·以人为本原则 | 第19页 |
·遵循客观规律原则 | 第19页 |
·创新性原则 | 第19-20页 |
·因材施教原则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发展现状调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| 第22-34页 |
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发展现状调查 | 第22-25页 |
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| 第22页 |
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情况 | 第22-23页 |
·高校学生使用网络情况 | 第23-25页 |
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| 第25-34页 |
·主体性网络平台发展问题 | 第26-28页 |
·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| 第26页 |
·校园网络传统管理方式落后 | 第26-27页 |
·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| 第27页 |
·虚拟网络文化直接冲击现实生活 | 第27-28页 |
·网络监管机制与方式不够健全 | 第28页 |
·校内辅助平台发展问题 | 第28-30页 |
·忽视“学前”思想政治教育 | 第28-29页 |
·学生园区教育未落到实处 | 第29页 |
·传统校园媒体宣传作用逐渐弱化 | 第29-30页 |
·校外补充平台发展问题 | 第30-32页 |
·大学教育的客观实际,导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| 第30-31页 |
·社会教育的弱化,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| 第31页 |
·社会主流媒体过度娱乐,导致社会文化娱乐方式的滑坡 | 第31-32页 |
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素质问题 | 第32-34页 |
·“红色”网站管理队伍技术力量薄弱 | 第32页 |
·教育主体地位的弱化和多学科人才缺乏 | 第32页 |
·教育主体道德素质和技术水平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冲击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对策 | 第34-48页 |
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主体平台优化对策 | 第34-39页 |
·基础硬实力优化 | 第34-35页 |
·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4页 |
·加强服务器升级工作 | 第34页 |
·加大网络安全保障投入 | 第34-35页 |
·基础软实力优化 | 第35-39页 |
·主体平台主站优化 | 第35-36页 |
·主体平台技术优化 | 第36-37页 |
·主体平台管理体制与机制优化 | 第37-38页 |
·主体平台管理队伍优化 | 第38-39页 |
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内辅助平台优化对策 | 第39-42页 |
·强化校内传统媒介的教育作用 | 第39-40页 |
·办好校刊、校报 | 第40页 |
·扩大校园电视台、校园广播的影响力 | 第40页 |
·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| 第40-41页 |
·建立校园网络文化新举措 | 第40-41页 |
·健全网络文化导向机制和强化监督机制 | 第41页 |
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| 第41-42页 |
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外补充平台优化对策 | 第42-45页 |
·优化社会公德建设 | 第42-43页 |
·引导正确的娱乐方式 | 第43-44页 |
·加强家庭与高校互动教育 | 第44-45页 |
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间优化对策 | 第45-48页 |
·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组织机构 | 第45页 |
·利用网络平台深入开展“学前”教育 | 第45-46页 |
·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生园区教育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49页 |
1 结论 | 第48页 |
2 展望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调查问卷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