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3 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4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| 第15页 |
·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宏观综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界定 | 第17-24页 |
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| 第19-22页 |
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体间性 | 第19-20页 |
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适应生活 | 第20页 |
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 | 第20-21页 |
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融入生活 | 第21-22页 |
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| 第22-24页 |
·互动性特征 | 第22页 |
·开放性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生成性特征 | 第23页 |
·实践性特征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| 第24-31页 |
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| 第24-29页 |
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| 第24-25页 |
·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回归生活世界思想 | 第26-28页 |
·以人为本理念 | 第28-29页 |
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实意义 | 第29-31页 |
·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| 第29页 |
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| 第29-30页 |
·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 | 第31-35页 |
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缺失 | 第31-32页 |
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疏离生活 | 第32页 |
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疏离生活 | 第32-33页 |
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载体疏离生活 | 第33-35页 |
第五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| 第35-47页 |
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体 | 第35-37页 |
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交互主体性 | 第35页 |
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体的构成 | 第35-37页 |
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目标 | 第37-39页 |
·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| 第37页 |
·大学生的自由发展 | 第37-38页 |
·使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 | 第38-39页 |
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容 | 第39-41页 |
·以生命教育为基础的人的自身和谐 | 第39-40页 |
·以爱与责任教育为重点的人与人、人与社会和谐 | 第40-41页 |
·以生态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 | 第41页 |
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方法 | 第41-47页 |
·交往式情感教育 | 第41-42页 |
·体验式情境教育 | 第42-44页 |
·开放式互动教育 | 第44-45页 |
·多元化灵活评价体系 | 第45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附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| 第52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