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1页
第1章 绪论第11-16页
   ·选题的目的第11页
   ·选题的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理论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现实意义第12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现有研究的不足第14-15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·创新点第15-16页
第2章 大学生弱势群体概述第16-23页
   ·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含义第16页
   ·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构成及其特点第16-20页
     ·经济贫困弱势群体第16-18页
     ·心理障碍弱势群体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学业和就业困难弱势群体第19页
     ·生理缺陷弱势群体第19-20页
   ·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第20-23页
     ·有助于帮助弱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第20-21页
     ·有助于提高弱势大学生克服困难、承受挫折的能力第21页
     ·有利于高校的和谐与稳定发展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符合“以人为本”的要求第22-23页
第3章 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成因第23-31页
   ·社会原因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第23页
     ·社会消极亚文化的影响第23页
     ·社会竞争激烈、就业压力大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第24页
   ·教育因素第24-26页
     ·高校扩招的影响第24-25页
     ·教育改革滞后的影响第25页
     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25-26页
   ·家庭原因第26-29页
     ·家庭经济拮据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家庭氛围不和谐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第28页
     ·家庭结构的因素第28-29页
   ·自身原因第29-31页
     ·年龄小、阅历少,心理素质差第29页
     ·个人能力差第29-30页
     ·主观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第30-31页
第4章 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第31-43页
   ·建立政府支持体系第31-33页
     ·加大对经济贫困学生的扶持和资助力度第31页
     ·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第31-32页
     ·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第32页
     ·大力推进高校社会工作的进程第32-33页
   ·探索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33-39页
     ·完善校内资助体系第33页
     ·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第33-34页
     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34页
     ·建立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,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激发弱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37-39页
   (1) 突出主体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弱势群体实现自我转化第37页
   (2) 引导弱势大学生正确认识弱势问题第37-38页
   (3) 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,在集体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理念第38页
   (4) 培养弱势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信心第38-39页
   ·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第39-41页
     ·父母应提高自身素质第39页
     ·营造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围第39-40页
     ·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第40-41页
   ·弱势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对策第41-43页
     ·经济贫困群体应正确看待贫困第41页
     ·增强心理素质,提高耐挫折能力第41页
     ·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·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第42-43页
结论第43-44页
附录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7页
致谢第47-48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(含录用)的学术论文第48页

论文共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对策分析
下一篇:高校学生干部群体现状和选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