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一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专业背景和意义 | 第10页 |
·社会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政策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外留守儿童、侨乡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养成教育、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二 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| 第16-21页 |
1 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内涵 | 第16-17页 |
·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教育对象——侨乡留守儿童 | 第16-17页 |
·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基本目标——知行统一 | 第17页 |
2 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·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 | 第18页 |
·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 | 第18页 |
·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 | 第18-19页 |
·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| 第19页 |
3 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特殊性 | 第19-21页 |
三 加强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紧迫性 | 第21-23页 |
1 加强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是当前德育形势需要 | 第21页 |
2 加强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是社会稳定发展需要 | 第21页 |
3 加强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是侨乡留守儿童自身发展需要 | 第21-22页 |
4 加强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史解决海外华侨后顾之忧的需要 | 第22-23页 |
四 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现状调查 | 第23-28页 |
1 侨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| 第23页 |
2 侨乡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养成教育现状 | 第23-28页 |
·理想信念 | 第23-24页 |
·爱国主义 | 第24-25页 |
·社会公德 | 第25页 |
·法制意识 | 第25页 |
·内心情感 | 第25-26页 |
·行为习惯 | 第26-27页 |
·应对能力 | 第27-28页 |
五 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| 第28-33页 |
1 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·缺乏远大理想,道德认知水平偏差 | 第28页 |
·承受能力较弱,道德情感空缺严重 | 第28-29页 |
·存在知行分离,行为养成缺乏动力 | 第29页 |
2 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| 第29-33页 |
·家庭因素 | 第29-30页 |
·学校因素 | 第30-31页 |
·社会因素 | 第31-32页 |
·自身因素 | 第32-33页 |
六 加强养成教育,关注侨乡留守儿童成长 | 第33-44页 |
1 明确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目标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| 第33-35页 |
·以“做合格公民”为目标 | 第33-34页 |
·坚持以人为本 | 第34页 |
·坚持与时俱进 | 第34页 |
·从基本素质养成做起 | 第34-35页 |
2 营造良好的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生态环境 | 第35-40页 |
·做好家庭教育,注重亲情教育 | 第35-36页 |
·改进学校教育,注重道德养成 | 第36-37页 |
·发挥政府作用,完善法律法规 | 第37-38页 |
·加强社区管理,督促社区教育 | 第38-39页 |
·加大传媒宣传,引导正面教育 | 第39页 |
·建立互动机制,形成共同合力 | 第39-40页 |
·提供实践机会,发挥各自优势 | 第40页 |
3 完善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内部调试功能 | 第40-41页 |
·加强理论学习,提升道德认知 | 第40-41页 |
·体验道德生活,陶冶道德情操 | 第41页 |
·磨练道德意志,激发道德信念 | 第41页 |
·加强实践锻炼,养成道德品质 | 第41页 |
4 发挥教师对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外部调试功能 | 第41-44页 |
·树立教师威信 | 第42页 |
·健全心理调式机制 | 第42-43页 |
·尊重个性相互理解 | 第43页 |
·加强日常教育管理 | 第43-44页 |
注释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
附录:侨乡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