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8页 |
一、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二、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 激励的概念、特征及原则 | 第13-17页 |
(一)激励的概念 | 第13-14页 |
(二)激励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(三)激励的基本原则 | 第15-17页 |
四、 激励理论综述 | 第17-26页 |
(一)国外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(二)国内的研究现状 | 第24-26页 |
五、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6-28页 |
(一)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及激励现状 | 第28-34页 |
一、 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 | 第28-29页 |
(一)自我意识已趋成熟和完善 | 第28页 |
(二)思维活跃 | 第28页 |
(三)需求复杂,情感丰富而不稳定 | 第28页 |
(四)心理特点的阶段性 | 第28-29页 |
二、 我国高校对研究生激励的一般形式 | 第29-31页 |
(一)奖学金激励 | 第29页 |
(二)助学金激励 | 第29-30页 |
(三)毕业遴选激励 | 第30-31页 |
三、 我国高校对研究生激励的缺陷 | 第31-34页 |
(一)激励的灵活性差 | 第31-32页 |
(二)激励的时机把握差 | 第32页 |
(三)激励的形式比较简单 | 第32页 |
(四)激励方式的效果差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中外研究生培养激励形式的比较研究 | 第34-40页 |
一、 中国研究生培养激励形式 | 第34-35页 |
(一)研究生的选拔 | 第34页 |
(二)课程学习 | 第34-35页 |
(三)教学模式 | 第35页 |
(四)研究生管理与考核 | 第35页 |
二、 日本研究生培养激励形式 | 第35-37页 |
(一)研究生的选拔 | 第35-36页 |
(二)课程学习 | 第36页 |
(三)教学模式 | 第36-37页 |
(四)研究生管理与考核 | 第37页 |
三、 美国研究生培养激励形式 | 第37-40页 |
(一)研究生的选拔 | 第37-38页 |
(二)课程学习 | 第38页 |
(三)教学模式 | 第38-39页 |
(四)研究生管理与考核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激励理论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中的应用 | 第40-48页 |
一、 改革研究生入学选拔方式,真正实现双向选择 | 第40-41页 |
(一)改革研究生入学选拔方式 | 第40页 |
(二)实现双向选择 | 第40-41页 |
二、 改革教学课程体系,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| 第41-42页 |
(一)改革和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| 第41-42页 |
(二)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| 第42页 |
三、 加大奖助金的投入,完善奖助金评定体系 | 第42-44页 |
(一)提高奖助金额,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 | 第42-43页 |
(二)建立研究生奖助评定小组,提高奖助金评选的公平性 | 第43-44页 |
四、 强化导师负责制,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| 第44-46页 |
(一)委以适当的工作,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| 第44-45页 |
(二)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| 第45-46页 |
五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| 第46-48页 |
(一)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,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| 第46页 |
(二)加强校园学风建设,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| 第46-48页 |
结论 | 第48-50页 |
注释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附录 A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