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4 .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2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2-23页 |
2.1.1 脱贫攻坚与可持续脱贫 | 第22页 |
2.1.2 乡村振兴 | 第22-23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3-26页 |
2.2.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2 增长极理论 | 第24页 |
2.2.3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和龙市脱贫攻坚效益分析 | 第26-34页 |
3.1 政治效益分析 | 第26-28页 |
3.2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3 社会效益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4 生态效益分析 | 第31-34页 |
第4章 和龙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关系分析 | 第34-43页 |
4.1 “构建指挥体系”vs“治理有效” | 第34-38页 |
4.2 “产业精准扶贫”vs“产业兴旺” | 第38-40页 |
4.3 “强化基础设施”vs“生态宜居” | 第40页 |
4.4 “农耕朝族文化”VS“乡风文明” | 第40-41页 |
4.5 “扶贫扶智扶志”VS“生活富裕”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和龙市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| 第43-53页 |
5.1 以加强产业发展,提高产业发展和带动能力为主路径之一 | 第43-46页 |
5.2 以强化乡村治理,促进农村乡村有效治理为主之二 | 第46-49页 |
5.3 以发挥文化优势,提高乡风文明水平为辅路径之一 | 第49-51页 |
5.4 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,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为辅路径之二 | 第51-53页 |
第6章 推进和龙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对策建议 | 第53-57页 |
6.1 加强乡村振兴组织领导 | 第53-54页 |
6.2 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| 第54-55页 |
6.3 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 | 第55页 |
6.4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| 第55-57页 |
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57页 |
7.2 本文的局限性 | 第57-58页 |
7.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