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前言 | 第9-16页 |
1. 剂型优势及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2. 疾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3. 模型药物选择 | 第12-15页 |
4. 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15-16页 |
第一部分 处方前研究 | 第16-34页 |
1. 仪器和材料 | 第16页 |
2.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| 第16-20页 |
3. 提取物质量标准的建立 | 第20-23页 |
4. 油/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| 第23-26页 |
5.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| 第26-31页 |
6. 讨论 | 第31-32页 |
7. 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二部分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| 第34-42页 |
1. 仪器和材料 | 第34页 |
2.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 | 第34-36页 |
3. 单因素筛选制剂处方 | 第36-41页 |
4. 讨论与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部分 Box-Bhenken-响应面优化法优化脂质体处方 | 第42-51页 |
1. 仪器和材料 | 第42-43页 |
2. 实验设计 | 第43-44页 |
3.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 验证试验 | 第48页 |
5. 放大实验 | 第48页 |
6. 日服剂量的确定 | 第48-49页 |
7. 制剂处方 | 第49页 |
8. 讨论-优化设计方法的选择 | 第49页 |
9. 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部分 白芍总苷脂质体的质量标准研究 | 第51-56页 |
1. 仪器和材料 | 第51页 |
2. 形态与粒径 | 第51-52页 |
3. 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 | 第52页 |
4. 渗漏率的检查 | 第52页 |
5. 脂质体氧化程度的检查 | 第52-53页 |
6. 体外释药实验 | 第53-55页 |
7. 讨论 | 第55页 |
8. 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部分 白芍总苷脂质体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初步探讨 | 第56-68页 |
1. 仪器和材料 | 第56页 |
2.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56-62页 |
3. 白芍总苷脂质体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| 第62-65页 |
4. 药动学解析 | 第65-66页 |
5. 讨论 | 第66-67页 |
6. 小结 | 第67-68页 |
全文结论 | 第68-71页 |
1. 处方前研究 | 第68页 |
2. 白芍总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| 第68页 |
3. Box-Bhenken-响应面法优化处方 | 第68-69页 |
4. 白芍总苷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| 第69-70页 |
5. 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