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评价及制备工艺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前言 | 第8-11页 |
1 立题依据及意义 | 第8-9页 |
2 研究内容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中药颗粒剂的安慰剂制备 | 第11-19页 |
1 TCSH颗粒安慰剂的制备 | 第11-15页 |
·稀释剂的选择 | 第11-12页 |
·矫色剂的选择 | 第12-13页 |
·棕色矫色剂 | 第12页 |
·黄色矫色剂 | 第12-13页 |
·矫味剂的选择 | 第13-14页 |
·其他辅料的选择 | 第14页 |
·嗅觉矫正剂 | 第14-15页 |
·TCSH颗粒安慰剂处方 | 第15页 |
2 HXZQ颗粒安慰剂的制备 | 第15-18页 |
·稀释剂的选择 | 第15页 |
·矫色剂的选择 | 第15-17页 |
·棕色矫色剂 | 第16页 |
·黄色矫色剂 | 第16-17页 |
·矫味剂的选择 | 第17页 |
·嗅觉矫正剂 | 第17-18页 |
·HXZQ颗粒安慰剂处方 | 第18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安慰剂的质量检测 | 第19-34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9页 |
·药品、试剂 | 第19页 |
·仪器 | 第19页 |
2 薄层鉴别 | 第19-27页 |
·TCSH颗粒的薄层鉴别 | 第19-23页 |
·吴茱萸的鉴别 | 第20页 |
·白芍的鉴别 | 第20-21页 |
·木香的鉴别 | 第21-22页 |
·黄芩的鉴别 | 第22-23页 |
·HXZQ颗粒的薄层鉴别 | 第23-27页 |
·广藿香油的鉴别 | 第23-24页 |
·苍术的鉴别 | 第24-25页 |
·白芷的鉴别 | 第25-26页 |
·甘草的鉴别 | 第26-27页 |
3 含量测定 | 第27-33页 |
·TCSH颗粒的含量测定 | 第27-29页 |
·HXZQ颗粒的含量测定 | 第29-33页 |
·厚朴的含量测定 | 第29-31页 |
·陈皮的含量测定 | 第31-33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安慰剂的药理实验 | 第34-40页 |
1 TCSH颗粒药理实验 | 第34-3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4页 |
·试药与试剂 | 第34页 |
·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 | 第34-3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5页 |
·甲硫酸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痉挛模型 | 第35-3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6页 |
2 HXZQ颗粒药理实验 | 第36-3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6-37页 |
·试药与试剂 | 第37页 |
·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 | 第37-3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7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7-38页 |
·硫酸铜致家鸽呕吐模型 | 第38-3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8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8-39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安慰剂的质量评价 | 第40-70页 |
1 机器视觉检测 | 第40-47页 |
·实验仪器与待测样品 | 第40页 |
·材料 | 第40页 |
·仪器 | 第40页 |
·机器视觉技术对中药安慰剂的要求 | 第40页 |
·图片的采集 | 第40-43页 |
·图片采集的要求 | 第40-42页 |
·采集照片 | 第42-43页 |
·色彩特征提取 | 第43-46页 |
·图像预处理 | 第44页 |
·图像分割 | 第44-45页 |
·颜色信息提取 | 第45-46页 |
·相似度 | 第46-47页 |
2 电子鼻的检测 | 第47-58页 |
·材料 | 第47页 |
·仪器 | 第47-48页 |
·方法 | 第48页 |
·样品准备和检测参数 | 第48页 |
·传感器信号分析 | 第48页 |
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4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8页 |
·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 | 第48-53页 |
·治疗药物与中药安慰剂对比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软件独立模型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相似度 | 第56-58页 |
3 电子舌的检测 | 第58-68页 |
·材料 | 第58页 |
·仪器 | 第58页 |
·方法 | 第58-59页 |
·样品准备和检测参数 | 第58-59页 |
·传感器信号分析 | 第59页 |
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5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8页 |
·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 | 第59-64页 |
·治疗药物与中药安慰剂对比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软件独立模型分析 | 第65-67页 |
·相似度 | 第67-68页 |
4 安慰剂的质量评价 | 第68页 |
5 结论与讨论 | 第68-70页 |
全文结论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综述 | 第74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2页 |
研宄生期间公幵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82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