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化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2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7-25页 |
·制度变迁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农村土地产权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 | 第19-22页 |
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耕地保护补偿研究 | 第22页 |
·土地征收与农民权益维护 | 第22-23页 |
·土地收益分配研究 | 第23页 |
·城乡统筹与土地市场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思路、内容与方法 | 第25-28页 |
·研究总体思路 | 第2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化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8-41页 |
·产权经济学理论 | 第28-31页 |
·产权的内涵与特点 | 第28-29页 |
·产权的功能 | 第29页 |
·产权、交易费用与资源配置效率 | 第29-30页 |
·产权的界定 | 第30-31页 |
·制度变迁理论 | 第31-32页 |
·适度国家调控理论 | 第32-33页 |
·地租地价理论 | 第33-35页 |
·马克思地租理论 | 第33-35页 |
·马克思地价理论 | 第35页 |
·委托代理理论 | 第35-37页 |
·有关概念的界定 | 第37-41页 |
·土地资源、土地财产与土地资产 | 第37-39页 |
·农村土地与农村土地资产化 | 第39-40页 |
·机制与农村土地资产化机制 | 第40-41页 |
第3章 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化的驱动力及其缺陷 | 第41-62页 |
·农村土地资产化的驱动力 | 第41-54页 |
·市场化体制环境对农村土地资产化的推动 | 第42-43页 |
·制度变迁对农村土地资产化的推动 | 第43-45页 |
·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农村土地资产化 | 第45-47页 |
·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土地资产化的推动 | 第47-48页 |
·主体经济利益诉求对农村土地资产化的推动 | 第48-49页 |
·政府角色转型推动农村土地资产化 | 第49-54页 |
·农村土地资产化的阻力 | 第54-59页 |
·制度驱动力的缺陷 | 第54-57页 |
·管理驱动力的缺陷 | 第57-58页 |
·经济驱动力的缺陷 | 第58-59页 |
·农村土地利用管理的启示 | 第59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4章 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化基础——产权制度完善 | 第62-79页 |
·农村土地产权体系与特点 | 第62-63页 |
·农村土地产权体系 | 第62-63页 |
·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特点 | 第63页 |
·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设置 | 第63-68页 |
·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 | 第63-65页 |
·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特点 | 第65-66页 |
·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| 第66-67页 |
·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完善 | 第67-68页 |
·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完善 | 第68-72页 |
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| 第68-69页 |
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| 第69-70页 |
·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| 第70-72页 |
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明晰 | 第72-77页 |
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性质 | 第72-73页 |
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类型 | 第73-74页 |
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| 第74-75页 |
·宅基地使用权权能 | 第75-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5章 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化的实现机制 | 第79-93页 |
·农村土地资产化的微观市场机制 | 第79-86页 |
·农村土地市场组成要素 | 第79-82页 |
·农村土地市场结构 | 第82-83页 |
·农村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| 第83-86页 |
·农村土地资产化的促进机制 | 第86-89页 |
·农村劳动力转移 | 第86-87页 |
·农村社会保障 | 第87-88页 |
·中介服务 | 第88-89页 |
·农村土地资产化的宏观调控机制 | 第89-92页 |
·中央政府与农村土地资产化 | 第89-92页 |
·地方政府与农村土地资产化 | 第9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6章 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化的收益分配机制 | 第93-108页 |
·农村土地收益分配现状 | 第93-98页 |
·我国农村土地收益分配的现状 | 第93-95页 |
·我国农村土地收益分配的主要特点 | 第95-97页 |
·主要绩效及弊端 | 第97-98页 |
·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基本原则 | 第98-99页 |
·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| 第98-99页 |
·权利与利益对应原则 | 第99页 |
·新型农村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总体构想 | 第99-103页 |
·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利主体 | 第99-101页 |
·农村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 | 第101-102页 |
·农村土地收益分配总体框架 | 第102-103页 |
·几种土地产权流转的收益分配 | 第103-104页 |
·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的收益分配 | 第103页 |
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收益分配 | 第103页 |
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收益分配 | 第103-104页 |
·农村土地收益分配的实施 | 第104-10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7章 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化实施的配套机制 | 第108-113页 |
·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 | 第108-109页 |
·加强农村土地资产化监管 | 第109-110页 |
·严格控制农地非农化的规模和时序 | 第109页 |
·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| 第109-110页 |
·完善农村土地价格评估与管理制度 | 第110-113页 |
·深化农村土地价格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| 第110-111页 |
·建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交易的政府指导价制度 | 第111页 |
·建立健全农地流转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| 第111-113页 |
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| 第113-116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113-115页 |
·创新性 | 第115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1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127-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