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26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2-16页 |
·工商关系的演变与新型工商关系的形成 | 第13-15页 |
·零供博弈的显露与加剧 | 第15-16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6-19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目标与基本框架 | 第19-22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9页 |
·基本框架 | 第19-22页 |
·相关文献述评 | 第22-26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3-25页 |
·简要的评论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与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6-39页 |
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与流通理论 | 第26-28页 |
·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纵向关系理论 | 第28-30页 |
·交易成本理论 | 第28-29页 |
·纵向约束理论 | 第29-30页 |
·反垄断与规制理论 | 第30-31页 |
·供应链理论 | 第31-33页 |
·关系营销理论 | 第33-37页 |
·基本的技术方法 | 第37-39页 |
·博弈论的方法 | 第38页 |
·计量经济学的方法 | 第38-39页 |
第3章 零售商逆向控制形成机理及其市场基础 | 第39-62页 |
·零售商逆向控制的基本内涵 | 第39-40页 |
·零售商逆向控制的实施途径和形成机理 | 第40-46页 |
·零售商逆向控制的实施途径 | 第40-43页 |
·零售商逆向控制的形成机理 | 第43-46页 |
·“抗衡势力”与我国零售行业基本现状 | 第46-54页 |
·加尔布雷斯假说与抗衡势力 | 第46-48页 |
·我国零售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| 第48-54页 |
·部分行业供应商与零售商市场势力的测算——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 | 第54-62页 |
·一般性说明 | 第54-55页 |
·市场势力测度的方法和选择 | 第55-56页 |
·测度模型与数据 | 第56-59页 |
·结论与分析 | 第59-62页 |
第4章 零售商逆向控制行为分析 | 第62-85页 |
·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 | 第62-79页 |
·通道费的出现 | 第62页 |
·通道费的产生原因、定义与现实存在 | 第62-66页 |
·通道费最优量的分析 | 第66-68页 |
·通道费的作用与福利效应 | 第68-76页 |
·案例与评论 | 第76-79页 |
·零售商经营自有品牌 | 第79-85页 |
·自有品牌的产生及其概念 | 第79-80页 |
·零售商经营自有品牌的优势与策略 | 第80-81页 |
·案例与评论 | 第81-85页 |
第5章 基于逆向控制的我国零供企业实证分析 | 第85-107页 |
·分析的一般性说明 | 第85-95页 |
·我国零售业态的基本区分 | 第85-88页 |
·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88-90页 |
·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90-94页 |
·若干结论 | 第94-95页 |
·基于会计指标的零供企业绩效账面分析 | 第95-103页 |
·采用方法 | 第95-96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96-98页 |
·账面分析 | 第98-102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·占优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分析 | 第103-107页 |
第6章 基于福利的反垄断含义与化解零供矛盾的措施 | 第107-127页 |
·对零售商逆向控制的反垄断规制 | 第107-113页 |
·《反垄断法》的一般目标及其在我国的实现 | 第107-111页 |
·我国相关法律的体系构成及其缺陷 | 第111-113页 |
·化解零供矛盾的措施 | 第113-120页 |
·竞争性市场格局的构建 | 第113-115页 |
·以关系营销为核心的合作关系构建 | 第115-120页 |
·国外政策比较及借鉴 | 第120-127页 |
·欧美反垄断政策与化解零供博弈的措施 | 第120-122页 |
·日本反垄断政策与化解零供博弈的措施 | 第122-127页 |
第7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27-137页 |
·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| 第127-133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33-134页 |
·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134-135页 |
·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35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4页 |
致谢 | 第144-145页 |
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