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农村自杀现象的研究--以山东省LQ市的实地调查为例
| 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第一部分 导论 | 第11-18页 |
| 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1-15页 |
| (一) 自杀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论题 | 第12页 |
| (二) 中国自杀的特征 | 第12-14页 |
| (三) 自杀的影响和危害 | 第14页 |
| (四) 选题来源 | 第14-15页 |
| 二、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意义 | 第15-18页 |
| 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(二) 现实意义 | 第16-18页 |
| 第二部分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8-34页 |
| 一、自杀特征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二、自杀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 | 第20-31页 |
| (一) 精神医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| 第20-22页 |
| (二) 心理学研究 | 第22-24页 |
| (三) 社会学研究 | 第24-31页 |
| 三、自杀的研究目的 | 第31-34页 |
|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| 第34-43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与方法 | 第34-38页 |
| (一) 理解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| 第34-36页 |
| (二) 本文研究的方法 | 第36-38页 |
| 二、研究思路 | 第38-41页 |
| (一) 研究地点和对象的选取 | 第38-40页 |
| (二) 访谈提纲和主要内容 | 第40-41页 |
| 三、研究框架 | 第41-43页 |
| 第四部分 自杀行动诱因的理解分析和类型探讨 | 第43-63页 |
| 一、自杀者的基本情况 | 第43-45页 |
| 二、社会关系失调型自杀 | 第45-52页 |
| (一) 夫妻关系失调型自杀 | 第46-47页 |
| (二) 家人关系失调型自杀 | 第47-49页 |
| (三) 恋爱关系失调型自杀 | 第49-52页 |
| 三、社会心理型自杀 | 第52-57页 |
| (一) 目的型自杀 | 第52-54页 |
| (二) 压力型自杀 | 第54-55页 |
| (三) 期望型自杀 | 第55-57页 |
| 四、社会环境影响型自杀 | 第57-60页 |
| (一) 愚昧型自杀 | 第57-58页 |
| (二) 面子型自杀 | 第58-59页 |
| (三) 不适应型自杀 | 第59-60页 |
| 五、综合型自杀 | 第60-63页 |
| 第五部分 结论和讨论 | 第63-69页 |
| 一、研究发现 | 第63-64页 |
| 二、影响自杀的因素 | 第64-67页 |
| (一) 社会关系网络变化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| (二) 个人角色地位变化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| (三) 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| 三、自杀的干预 | 第67页 |
| 四、讨论和反思 | 第67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5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