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信力与政府承诺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导言 | 第10-20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4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二、选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一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| 第17-20页 |
一、文章结构框架 | 第17-18页 |
二、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三、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政府公信力与政府承诺的理论基础 | 第20-33页 |
第一节 政府公信力与行政合法性 | 第20-24页 |
一、什么是公信力 | 第20-21页 |
二、政府公信力直接关系到行政合法性 | 第21-24页 |
第二节 政府承诺:关系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| 第24-33页 |
一、什么是政府承诺 | 第24-25页 |
二、相关概念的比较 | 第25-28页 |
三、政府承诺的形式及其影响 | 第28-33页 |
第三章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状况分析 | 第33-39页 |
第一节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状况分析 | 第33-35页 |
一、政府公信力发展的历史沿革 | 第33-34页 |
二、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判断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政府公信力低下的表现与成因 | 第35-39页 |
一、我国政府公信力低下的表现 | 第35-36页 |
二、学术界的基本观点 | 第36-39页 |
第四章 政府承诺与公信力:维度与机制 | 第39-48页 |
第一节 政绩观:政府承诺的内在驱动力 | 第39-42页 |
一、不正确的政绩观 | 第39-40页 |
二、不正确政绩观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第二节 爱民思想:政府承诺的道德溯源 | 第42-44页 |
一、爱民思想的历史渊源 | 第42-43页 |
二、爱民思想是政府承诺的道德动机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底层抗争:政府承诺的外在压力 | 第44-46页 |
一、我国社会底层抗争政治的产生 | 第44-45页 |
二、底层抗争是政府承诺的外在压力 | 第45-46页 |
第四节 政治环境:政府承诺的刚性推动力 | 第46-48页 |
一、政治环境的刚性维度 | 第46页 |
二、政治环境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政府践诺: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分析 | 第48-62页 |
第一节 服务本位下的慎重承诺 | 第48-49页 |
一、更新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价值观 | 第48页 |
二、培养政府官员的诚信工作作风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以政府职能定位政府角色:庄严承诺 | 第49-51页 |
一、庄严承诺需要准确政府角色定位 | 第49-50页 |
二、庄严承诺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| 第50-51页 |
第三节 优化政府过程:提高政府践诺效率 | 第51-55页 |
一、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| 第52-53页 |
二、政策透明:政府过程的公开化与民主化 | 第53-54页 |
三、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| 第54-55页 |
第四节 科学的诚信评价机制:精确政府践诺标准 | 第55-60页 |
一、建立逐级政府诚信考评机制 | 第55-57页 |
二、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 | 第57-60页 |
第五节 依法行政: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规范路径 | 第60-62页 |
一、树立法治政府理念 | 第60-61页 |
二、完善政府承诺的行政法规 | 第61-62页 |
三、建立失信惩罚的规范性机制 | 第62页 |
结语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1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1-72页 |
后记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