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2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·精子发生过程中碱性蛋白 | 第15-16页 |
·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乙酰化组蛋白 | 第16-18页 |
·精子发生过程中乙酰化组蛋白H4 | 第18-19页 |
·十足目甲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碱性蛋白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半薄切片与石蜡切片在中国明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应用比较 | 第22-26页 |
·引言 | 第2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材料 | 第22页 |
·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石蜡切片法 | 第22页 |
·半薄切片法 | 第22-23页 |
·结果 | 第23-24页 |
·石蜡切片法 | 第23页 |
·半薄切片法 | 第23-24页 |
·讨论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中国明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膜复合体 | 第26-32页 |
·引言 | 第26-27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27页 |
·材料 | 第27页 |
·方法 | 第27页 |
·结果 | 第27-29页 |
·细胞核起源的膜复合体 | 第27-28页 |
·细胞质起源的膜复合体 | 第28-29页 |
·讨论 | 第29-32页 |
·细胞核起源的膜复合体 | 第29-30页 |
·细胞质起源的膜复合体 | 第30-32页 |
·膜复合体与内质网的关系 | 第30页 |
·膜复合体与线粒体的关系 | 第30页 |
·膜复合体与核物质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·膜复合体的细胞化学变化与生物学功能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中国明对虾精子形成过程中顶体的发生及其生化组成分析 | 第32-39页 |
·引言 | 第32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材料 | 第32页 |
·原理和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原理 | 第32页 |
·常规电镜材料处理(双染) | 第32-33页 |
·戊二醛单固定醋酸铀单染电镜材料处理(单染) | 第33-34页 |
·结果 | 第34-36页 |
·圆形核精子细胞 | 第34页 |
·变态前期精细胞 | 第34页 |
·变态中期精细胞 | 第34页 |
·变态后期精细胞 | 第34-35页 |
·输精管中精子 | 第35页 |
·储精囊中精子 | 第35-36页 |
·讨论 | 第36-39页 |
·顶体发生与各种细胞器的关系 | 第36-37页 |
·与细胞核的关系 | 第36页 |
·与内质网的关系 | 第36-37页 |
·与线粒体的关系 | 第37页 |
·顶体形成中生化组成分析 | 第37-39页 |
第5章 半薄切片法观察十足目甲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中赖氨酸的变化 | 第39-43页 |
·引言 | 第39-4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材料 | 第40页 |
·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半薄切片制备 | 第40页 |
·脱树脂 | 第40页 |
·染色并照相 | 第40-41页 |
·结果 | 第41页 |
·讨论 | 第41-43页 |
第6章 中国明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碱性蛋白的氨银反应 | 第43-51页 |
·引言 | 第4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材料 | 第43页 |
·原理与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原理 | 第43页 |
·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结果 | 第44-47页 |
·精原细胞 | 第44-45页 |
·初级精母细胞 | 第45页 |
·次级精母细胞 | 第45页 |
·新形成的精细胞 | 第45页 |
·变态前期精细胞 | 第45页 |
·变态中期精细胞 | 第45-46页 |
·变态后期精细胞 | 第46页 |
·成熟精子 | 第46-47页 |
·讨论 | 第47-51页 |
·精原细胞中的碱性蛋白 | 第47页 |
·初级精母细胞中的碱性蛋白 | 第47-48页 |
·次级精母细胞中的碱性蛋白 | 第48页 |
·新形成精细胞中的碱性蛋白 | 第48页 |
·变态期精细胞中的碱性蛋白 | 第48-50页 |
·变态前期 | 第48-49页 |
·变态中期 | 第49页 |
·变态后期 | 第49-50页 |
·成熟精子中的碱性蛋白 | 第50-51页 |
第7章 几种甲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中乙酰化H4蛋白 | 第51-62页 |
·引言 | 第5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3页 |
·材料 | 第51页 |
·原理与方法 | 第51-53页 |
·原理 | 第51页 |
·方法 | 第51-53页 |
·结果 | 第53-56页 |
·精原细胞 | 第53页 |
·初级精母细胞 | 第53页 |
·次级精母细胞 | 第53页 |
·新生成的精细胞 | 第53-54页 |
·变态前期精细胞 | 第54页 |
·变态中期精细胞 | 第54页 |
·变态后期精细胞 | 第54-55页 |
·精子时期 | 第55-56页 |
·中国明对虾 | 第55页 |
·日本沼虾 | 第55页 |
·中华绒螯蟹 | 第55-56页 |
·讨论 | 第56-62页 |
·精原细胞 | 第56页 |
·初级精母细胞 | 第56-57页 |
·次级精母细胞 | 第57页 |
·新生成的精细胞 | 第57页 |
·变态前期精细胞 | 第57-58页 |
·变态中期精细胞 | 第58页 |
·变态后期精细胞 | 第58-59页 |
·精子时期 | 第59-62页 |
·中国明对虾 | 第59页 |
·日本沼虾 | 第59页 |
·中华绒螯蟹 | 第59-62页 |
第8章 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反应过程中乙酰化H4蛋白 | 第62-68页 |
·引言 | 第62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62-65页 |
·材料 | 第62页 |
·方法 | 第62-65页 |
·A组常规电镜材料处理 | 第63页 |
·B组免疫电镜材料处理 | 第63-65页 |
·结果 | 第65-66页 |
·光镜观察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反应 | 第65页 |
·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反应的超微结构 | 第65-66页 |
·头帽鼓起期 | 第65页 |
·顶体囊外翻期 | 第65页 |
·顶体管前伸期 | 第65-66页 |
·顶体囊膜脱落期 | 第66页 |
·乙酰化H4的免疫定位 | 第66页 |
·讨论 | 第66-68页 |
·光镜下的顶体反应 | 第66页 |
·电镜观察顶体反应的超微结构 | 第66-67页 |
·顶体反应过程中乙酰化H4蛋白 | 第67-68页 |
第9章 结语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82页 |
图版说明 | 第82-93页 |
缩略词 | 第93-95页 |
图版 | 第95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-119页 |
附录 | 第119-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