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1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5-18页 |
1.1.1 全球变暖与CO_2排放 | 第15-16页 |
1.1.2 CO_2捕集技术 | 第16-18页 |
1.2 CO_2吸收剂研究进展 | 第18-23页 |
1.2.1 氨水吸收剂 | 第19-20页 |
1.2.2 碳酸钾吸收剂 | 第20页 |
1.2.3 胺类吸收剂 | 第20-22页 |
1.2.4 离子液体吸收剂 | 第22-23页 |
1.3 相变吸收剂 | 第23-29页 |
1.3.1 相变吸收剂的研究概况 | 第23-24页 |
1.3.2 相变吸收剂的分相机理探究 | 第24-26页 |
1.3.3 相变吸收剂的相变形式 | 第26-28页 |
1.3.4 相变吸收剂中助溶剂助溶效果的描述 | 第28-29页 |
1.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31-41页 |
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装置及流程 | 第32-36页 |
2.2.1 浊点实验装置及流程 | 第32-33页 |
2.2.2 吸收、解吸实验装置及流程 | 第33-36页 |
2.3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| 第36-41页 |
2.3.1 CO_2负载的测定 | 第36-38页 |
2.3.2 吸收速率计算方法 | 第38页 |
2.3.3 有机溶剂浓度测定 | 第38页 |
2.3.4 吸收剂的吸收解吸性能评价指标 | 第38-41页 |
第三章 基于浊点法对复配相变吸收剂的醇胺溶剂的筛选实验 | 第41-55页 |
3.1 胺结构对助溶剂助溶效果的影响 | 第41-49页 |
3.1.1 单胺作为助溶剂对疏水物理溶剂的助溶效果 | 第41-46页 |
3.1.2 多胺作为助溶剂对疏水物理溶剂助溶效果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3.2 温度对助溶剂助溶效果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3.3 助溶剂对不同疏水物理溶剂的助溶效果 | 第51-52页 |
3.4 基于助溶效应构建相变吸收剂 | 第52-5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相变吸收剂的吸收解吸性能研究 | 第55-77页 |
4.1 MDEA/DEA/AMP+正丁醇+水体系吸收CO_2后的上下液相体积比 | 第55-59页 |
4.1.1 上下液相体积比 | 第55-57页 |
4.1.2 AMP与CO_2反应生成的固体核磁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2 DEA+正丁醇+水体系相变吸收剂吸收CO_2前后物性对比 | 第59-62页 |
4.2.1 吸收前物性 | 第59-60页 |
4.2.2 吸收后物性 | 第60-62页 |
4.3 DEA+正丁醇+水体系分相后上下液层物质分布 | 第62-68页 |
4.3.1 相变吸收剂上下液相1H NMR分析 | 第62-66页 |
4.3.2 相变吸收剂上下液相物质分布 | 第66-68页 |
4.4 DEA+正丁醇+水体系的吸收解吸性能 | 第68-73页 |
4.4.1 相变吸收剂吸收速率 | 第68-69页 |
4.4.2 相变吸收剂的解吸性能 | 第69-71页 |
4.4.3 解吸温度对解吸性能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4.5 二甘醇胺+正丁醇+水体系相变吸收剂吸收解吸情况 | 第73-76页 |
4.5.1 相变吸收剂的吸收性能 | 第73-75页 |
4.5.2 相变吸收剂的解吸性能 | 第75-7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5.1 结论 | 第77-78页 |
5.2 展望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| 第87-89页 |
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89-91页 |
附件 | 第91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