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政府规划的社区规划实证研究
摘要 | 第1页 |
Abstract | 第3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1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·研究的意义与紧迫性 | 第8-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9-11页 |
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1-23页 |
·国外社区规划理论 | 第11-15页 |
·社区发展阶段历程 | 第11-13页 |
·社区规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3-14页 |
·社区规划的总结与启示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社区规划的发起与现状 | 第15-20页 |
·台湾的发展情况 | 第15-18页 |
·大陆的发展情况 | 第18-20页 |
·我国进行社区规划的条件和特点 | 第20-22页 |
·管理体制 | 第20页 |
·社会意识 | 第20-21页 |
·规划学科 | 第21页 |
·组织方式 | 第21-22页 |
·理论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豫章街道社区规划探索 | 第23-39页 |
·豫章街道现状 | 第23-28页 |
·功能定位缺失 | 第24页 |
·产业调整迷茫 | 第24-25页 |
·用地结构混杂 | 第25-26页 |
·角色转化仓促 | 第26-27页 |
·大院融合困难 | 第27-28页 |
·政府规划与社区规划结合的必要性 | 第28-31页 |
·政府规划实施时碰到的困境 | 第28-29页 |
·民间意愿反映的多元性 | 第29-30页 |
·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| 第30-31页 |
·培育参与精神和氛围 | 第31-33页 |
·公众参与的大环境尚未建立 | 第32页 |
·民众的社会意识有待加强 | 第32-33页 |
·开发商的觉悟转化 | 第33页 |
·参与主体及作用 | 第33-37页 |
·政府部门 | 第34-35页 |
·开发商 | 第35页 |
·公众 | 第35-36页 |
·规划师 | 第36-37页 |
·过程参与及阶段积累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豫章街道社区规划的表达 | 第39-59页 |
·社区范围界定 | 第39-44页 |
·社区边界成因 | 第39-41页 |
·社区重组原则 | 第41-42页 |
·豫章街道社区范围界定 | 第42-44页 |
·社区意愿综合归纳 | 第44-51页 |
·社区居民意愿调查 | 第44-50页 |
·调查问卷归纳与对比 | 第50-51页 |
·社区设施布局规划 | 第51-55页 |
·土地利用调整 | 第51-52页 |
·服务设施布局 | 第52-54页 |
·交通系统组织 | 第54-55页 |
·社区特征营造 | 第55-57页 |
·街道尺度控制 | 第55页 |
·人行空间品质改善 | 第55-56页 |
·建筑立面改善 | 第56页 |
·历史与文化传承 | 第56-57页 |
·社区规划过程互动 | 第57-59页 |
第5章 社区规划组织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 | 第59-65页 |
·公众参与方式主动或被动 | 第59-61页 |
·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平摊或倾斜 | 第61-62页 |
·社区划分自然组合还是行政范围 | 第62-63页 |
·社区更新方式内生或外推 | 第63-65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65-69页 |
·社区规划必须渐进 | 第65页 |
·充分发挥政府规划的平台作用 | 第65-66页 |
·注重社区居民意愿多元性的合理表达 | 第66页 |
·以市场意识获得开发商的积极支持 | 第66页 |
·创造共赢机制 | 第66-67页 |
·大多数地区适用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后记 | 第72-73页 |
附录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