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源流 | 第11-22页 |
| 第一节 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滥觞 | 第11-14页 |
| 一、犯罪生物学研究的产生背景 | 第11-13页 |
| (一) 社会现实的需要是犯罪生物学产生的潜在动力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科学发展是犯罪生物学产生的推动力 | 第12页 |
| (三) 学术精英是犯罪生物学产生的直接动力 | 第12-13页 |
| 二、犯罪生物学产生的历史评价 | 第13-14页 |
| (一) 研究对象的转移——从"犯罪行为"到"犯罪人" | 第13页 |
| (二) 方法论的革新——从"哲学思辨"到"实证考察"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节 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兴衰 | 第14-22页 |
| 一、蒙昧的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二、龙勃罗梭时期的犯罪生物学 | 第17-20页 |
| 三、走上歧途的遗传决定论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犯罪生物学研究的成就 | 第22-38页 |
| 第一节 犯罪的染色体研究 | 第22-24页 |
| 一、XYY染色体异常 | 第23页 |
| 二、XXY染色体异常 | 第23-24页 |
| 三、相关案例 | 第24页 |
| 第二节 克雷奇默的犯罪体质学说 | 第24-26页 |
| 一、基本理论基础 | 第24-25页 |
| 二、体质和人格分类 | 第25-26页 |
| (一) 肥胖型和循环性 | 第25页 |
| (二) 细长型和分裂性 | 第25页 |
| (三) 斗士型和粘结性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节 犯罪的精神病学研究 | 第26-27页 |
| 一、精神分裂症 | 第26页 |
| 二、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| 第26-27页 |
| 三、癫痫 | 第27页 |
| 四、病态人格 | 第27页 |
| 五、智能障碍 | 第27页 |
| 第四节 犯罪的双生儿研究 | 第27-29页 |
| 一、朗格等人的研究 | 第27-28页 |
| 二、克里斯蒂安森的研究 | 第28-29页 |
| 第五节 病理学、生理变化与犯罪 | 第29-32页 |
| 一、内分泌障碍病理学与犯罪 | 第30页 |
| 二、后天的生理变化与犯罪 | 第30-31页 |
| 三、体内化学元素与犯罪 | 第31-32页 |
| 第六节 生物化学与犯罪 | 第32-36页 |
| 一、MAO酶缺失 | 第33页 |
| 二、基因、MAO酶缺失和五羟色胺异常 | 第33-34页 |
| 三、神经递质异常 | 第34-35页 |
| 四、维生素缺乏和"知觉障碍" | 第35页 |
| 五、睾酮与犯罪 | 第35-36页 |
| 第七节 脑电波、脑电图异常与犯罪 | 第36页 |
| 第八节 生物节律与犯罪 | 第36-38页 |
| 第三章 犯罪生物学研究现状 | 第38-45页 |
| 第一节 正确认识犯罪生物学研究 | 第38-41页 |
| 一、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科学性 | 第38-39页 |
| 二、犯罪生物学原因的研究价值 | 第39-41页 |
| (一) 认识价值 | 第39-40页 |
| (二) 司法价值 | 第40-41页 |
| (三) 立法价值 | 第41页 |
| 第二节 制约发展的主要方面 | 第41-42页 |
| 一、客观因素制约 | 第41-42页 |
| 二、主观思想制约 | 第42页 |
| 第三节 社会批判的主要方面 | 第42-45页 |
| 一、对于犯罪学研究的批判 | 第43页 |
| 二、对于犯罪生物学研究的哲学批判 | 第43页 |
| 三、关于生物犯罪学局限性的批判 | 第43-45页 |
| 第四章 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再思考 | 第45-49页 |
| 第一节 在法学体系中的尴尬角色 | 第45-47页 |
| 一、关于入罪说的思考 | 第45-46页 |
| (一) 原始暴力犯罪说 | 第45页 |
| (二) 社会文化制约说 | 第45-46页 |
| 二、除罪说 | 第46-47页 |
| (一) 惩罚价值说 | 第46页 |
| (二) 矫正分类说 | 第46-47页 |
| 三、关于入罪说和除罪说观点的评价 | 第47页 |
| 第二节 在犯罪原因体系中的模糊地位 | 第47-49页 |
| 一、主要因素说 | 第48页 |
| 二、次要因素说 | 第48-49页 |
| 结束语 | 第49-50页 |
| 注释 | 第50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| 后记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