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8页 |
| ·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的历史及现状 | 第9-12页 |
| ·我国核技术利用发展简史 | 第9-10页 |
| ·我国核技术利用历史上的放射性事故 | 第10-11页 |
| ·上海市近年来发生的放射源事故 | 第11-12页 |
| ·预防放射源事故的措施 | 第12-17页 |
| ·监管措施 | 第12-14页 |
| ·采用技术措施的必要性 | 第14页 |
| ·γ探伤机结构及工作原理简介 | 第14-15页 |
| ·流动探伤源实时监控对无线定位系统的要求 | 第15-16页 |
| ·无线定位技术应用于流动探伤源实时监控的可能和困难 | 第16-17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范围 | 第17页 |
| ·各章内容简介 | 第17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贡献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几种成熟的无线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现状 | 第18-31页 |
| ·GPS 定位技术 | 第18-22页 |
| ·技术原理 | 第18-21页 |
| ·性能特点 | 第21页 |
| ·应用于流动探伤源实时监控的适用性 | 第21-22页 |
| ·GPSONE 定位技术 | 第22-24页 |
| ·技术原理 | 第22-24页 |
| ·性能特点 | 第24页 |
| ·应用于流动探伤源实时监控的适用性 | 第24页 |
| ·地面无线测控定位技术 | 第24-28页 |
| ·技术原理 | 第24-27页 |
| ·性能特点 | 第27页 |
| ·应用于流动探伤源实时监控的适用性 | 第27-28页 |
| ·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实例 | 第28-30页 |
| ·出租车调度 | 第28-29页 |
| ·物流运输监控 | 第29页 |
| ·银行钱箱的监控 | 第29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3章 两种无线定位系统的定位性能对比实验 | 第31-51页 |
| ·本章引论 | 第31页 |
| ·GPSONE 定位技术——经纬之星系统 | 第31-38页 |
| ·室外静止目标的定位 | 第32-34页 |
| ·室内静止目标的定位 | 第34-36页 |
| ·室外移动目标的定位 | 第36-38页 |
| ·定位性能总结 | 第38页 |
| ·地面无线测控定位技术——ITURAN 系统 | 第38-49页 |
| ·室外静止目标的定位 | 第42-45页 |
| ·室内静止目标的定位 | 第45-46页 |
| ·室外移动目标的定位 | 第46-47页 |
| ·二次定位技术 | 第47-49页 |
| ·定位性能总结 | 第49页 |
| ·性能对比 | 第49-50页 |
| ·定位性能对比 | 第49页 |
| ·优缺点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·初步结论 | 第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4章 其他性能的对比试验及相关问题讨论 | 第51-64页 |
| ·本章引论 | 第51页 |
| ·跟踪器耐辐照试验 | 第51-58页 |
| ·辐射对电子器件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受照剂量估算 | 第52-53页 |
| ·辐照试验 | 第53-58页 |
| ·跟踪器持续工作时间试验 | 第58页 |
| ·相关问题讨论 | 第58-63页 |
| ·跟踪器在探伤机上的安装问题 | 第58-60页 |
| ·跟踪器低电压的报警问题 | 第60页 |
| ·跟踪器上安装微型γ辐射探测器的问题 | 第60-61页 |
| ·监控软件的适应性修改问题 | 第61页 |
| ·跟踪器能源管理问题 | 第61-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5章 流动探伤源实时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 | 第64-69页 |
| ·总体结构 | 第64-65页 |
| ·监控终端功能阐述 | 第65-66页 |
| ·上海地面无线测控网监控软件功能 | 第66-69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69-70页 |
| ·研究总结 | 第69页 |
| ·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| 第69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