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部分 绪论 | 第6-12页 |
| 一、选题缘由 | 第6-7页 |
| 二、相关的研究综述与反思 | 第7-10页 |
| 三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| 四、研究的方法 | 第10-12页 |
| 第二部分 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概述 | 第12-20页 |
| 一、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| 二、大学与中小学开展伙伴合作的原因分析 | 第13-16页 |
| 三、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| (一) 系统论及其对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的启示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对话理论及其对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的启示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(三) 建构主义及其对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的启示意义 | 第18页 |
| (四) 行动研究理论及其对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的启示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(五) 反思理论及其对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的启示意义 | 第19-20页 |
| 第三部分 关于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机制的研究 | 第20-26页 |
| 一、概念界定 | 第20页 |
| 二、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机制的内容 | 第20-26页 |
| (一) 组织机制 | 第21-22页 |
| (二) 目标机制 | 第22-23页 |
| (三) 动力机制 | 第23-24页 |
| (四) 评价机制 | 第24-25页 |
| (五) 保障机制 | 第25-26页 |
| 第四部分 关于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机制的实践研究 | 第26-36页 |
| 一、常州Z区"教师发展学校"的基本情况 | 第26页 |
| 二、"教师发展学校"的研究情况以及机制的体现 | 第26-33页 |
| 三、大学——中小学伙伴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| 第33-36页 |
| (一) 、身份认同问题 | 第33-34页 |
| (二) 、理论基础问题 | 第34页 |
| (三) 、合作表面化问题 | 第34-36页 |
|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 | 第36-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| 后记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