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引言 | 第9页 |
·国内外馈线自动化的发展 | 第9-11页 |
·国外馈线自动化的发展 | 第9-10页 |
·国内馈线自动化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·配电自动化的难点分析 | 第11页 |
·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功能 | 第11-12页 |
·常用的几种馈线自动化模式 | 第12-14页 |
·当地控制方式的馈线自动化 | 第12-13页 |
·远方控制方式的馈线自动化 | 第13-14页 |
·基于馈线保护技术的馈线自动化 | 第14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4-16页 |
2 保护型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原理 | 第16-21页 |
·基本动作原理 | 第16-17页 |
·故障隔离 | 第17-19页 |
·系统重构 | 第19页 |
·多分枝网络 | 第19-2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3 保护型馈线自动化实现方案分析 | 第21-51页 |
·链式(“手拉手”)线路分析 | 第21-43页 |
·4B分断运行的情况 | 第21-36页 |
·4B合环运行的情况 | 第36-43页 |
·T型线路分析(1B,2B和38两两相互之间均有良好的通讯) | 第43-49页 |
·三端均有电源的的情况 | 第43-46页 |
·只有两端有电源的情况 | 第46-48页 |
·只有一端有电源的情况 | 第48-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4 实现保护型馈线自动化的关键技术 | 第51-56页 |
·光纤调制解调器 | 第51-53页 |
·光纤调制解调器的基本特性 | 第51-52页 |
·数据通讯接口 | 第52页 |
·电平交换接口 | 第52-53页 |
·发信逻辑 | 第53-54页 |
·发信工作逻辑中几个问题 | 第53页 |
·故障边界检测 | 第53-54页 |
·FTU实现方案和主要功能 | 第54-55页 |
·实现方案 | 第54-55页 |
·FTU主要功能 | 第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5 动模实验 | 第56-65页 |
·重合闸实验 | 第56-60页 |
·单电源动模 | 第56-57页 |
·双电源重合闸动模 | 第57-60页 |
·防止反向再次重合闸实验 | 第60页 |
·近故障点短路实验 | 第60-62页 |
·单电源近故障动模 | 第60-61页 |
·双电源近故障动模 | 第61-62页 |
·断路器拒动实验 | 第62-63页 |
·遥控合闸实验 | 第63页 |
·防止两次不同时重合闸实验 | 第63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6 保护型馈线自动化在广安配电中的应用方案 | 第65-73页 |
·城区配电网络现状 | 第65页 |
·城区配电网运行方式 | 第65-66页 |
·城区配电网络负荷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2006年1-12月城区负荷分析 | 第66页 |
·2007年-2011年今后5年的负荷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广安市城区配电网主接线图 | 第67-69页 |
·保护型馈线自动化在广安城区配电网中的应用 | 第69-7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7 结论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附录 作者在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