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8页 |
1 引言 | 第8-10页 |
·老舍抗战戏剧概要 | 第8-9页 |
·老舍抗战戏剧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2 浓郁的京味儿 | 第10-15页 |
·用北京话写北京的人和事 | 第10-13页 |
·大量加工运用北平市民俗白浅显的口语 | 第10-12页 |
·大量采用口语化的句式 | 第12-13页 |
·对北京风土习俗、人情世态浓墨重彩的描写 | 第13-15页 |
3 更象小说的话剧 | 第15-21页 |
·结构上的小说化 | 第15-17页 |
·多事件多人事多场景 | 第15-16页 |
·忘记“打架”的独特话剧结构 | 第16-17页 |
·创作方式上的小说化 | 第17-21页 |
·“渐变”代替“激变” | 第17-18页 |
·三笔两笔地画出个人物来 | 第18-19页 |
·穿插、正反对比与侧面烘托 | 第19-21页 |
4 对传统文化自觉的反思和批判 | 第21-27页 |
·对官本位思想的剖析与批判 | 第21-22页 |
·对“钱本位”思想的深刻批判 | 第22-23页 |
·对妥协、怯懦、忍让、麻木等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| 第23-24页 |
·对社会现代化中出现的庸俗堕落、道德失范的批判 | 第24-27页 |
5 笑中有泪的悲喜剧 | 第27-35页 |
·幽默中的辛酸 | 第27-30页 |
·喜剧中的悲剧 | 第28-29页 |
·幽默中的辛酸 | 第29-30页 |
·讽刺下的悲喜剧 | 第30-35页 |
·用夸大的方法塑造人物,提示问题 | 第31页 |
·用内外对照来进行讽刺 | 第31-32页 |
·让被讽刺的人物说出机智的语言,增加作品的反讽力量 | 第32-35页 |
6 个性化的话剧语言 | 第35-38页 |
·“开口就响”的语言 | 第35页 |
·机智、幽默、凝炼、含蓄的语言 | 第35-37页 |
·富于时代感的语言 | 第37-38页 |
7 结语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附:1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