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视角和思路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5-20页 |
·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| 第20页 |
·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| 第20-24页 |
第2章 劳动关系稳定及其法律调整的理论阐释 | 第24-60页 |
·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稳定的界定 | 第24-36页 |
·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 | 第24-28页 |
·劳动关系稳定 | 第28-36页 |
·劳动关系的稳定与流动的冲突与选择 | 第36-40页 |
·冲突 | 第36-38页 |
·选择 | 第38-40页 |
·劳动关系稳定法律调整的必然性、方式与价值目标 | 第40-53页 |
·法律调整的必然性 | 第40-45页 |
·法律调整的方式 | 第45-47页 |
·法律调整的价值目标 | 第47-53页 |
·我国劳动关系稳定法律调整的现状分析 | 第53-60页 |
·现状 | 第53-55页 |
·原因分析 | 第55-60页 |
第3章 劳动关系稳定与劳动力供需均衡制度 | 第60-78页 |
·劳动力供需均衡制度对劳动关系稳定的作用 | 第60-61页 |
·就业促进制度 | 第61-69页 |
·就业促进制度的一般理解 | 第61-65页 |
·保障劳动力供需均衡的就业促进制度的构建 | 第65-66页 |
·我国《就业促进法(草案)》的评析 | 第66-69页 |
·社会保障制度 | 第69-73页 |
·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理解 | 第69-70页 |
·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供需状况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·构建促进劳动力供需均衡的社会保障制度 | 第71-73页 |
·劳动力市场的反歧视制度 | 第73-78页 |
·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反歧视的界定 | 第73-74页 |
·歧视对劳动力供需状况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·构建促进劳动力供需均衡的反歧视制度 | 第75-78页 |
第4章 劳动关系稳定与劳动合同制度 | 第78-117页 |
·劳动合同制度对劳动关系稳定的作用 | 第78-79页 |
·用人单位行使劳动关系稳定选择权的调控 | 第79-103页 |
·用人单位行使劳动合同期限选择权的调控 | 第80-91页 |
·用人单位行使劳动合同解除权的调控 | 第91-101页 |
·劳动合同中止制度对用人单位行使选择权的调控 | 第101-103页 |
·劳动者行使劳动关系稳定选择权的调控 | 第103-117页 |
·劳动者行使单方解除的调控 | 第104-107页 |
·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目的之竞业禁止的调控 | 第107-113页 |
·违约责任对劳动者选择权的调控 | 第113-117页 |
第5章 劳动关系稳定与集体合同制度 | 第117-151页 |
·集体合同制度对劳动关系稳定的作用 | 第117-120页 |
·工会 | 第120-130页 |
·工会的代表权 | 第121-123页 |
·工会的独立性 | 第123-127页 |
·工会的组织力 | 第127-130页 |
·集体谈判 | 第130-143页 |
·劳动者集体谈判权的保障 | 第132-134页 |
·集体谈判模式的选择 | 第134-135页 |
·集体谈判范围的界定 | 第135-137页 |
·集体谈判的程序 | 第137-138页 |
·我国对集体谈判的法律保障 | 第138-143页 |
·集体行动 | 第143-151页 |
·劳动者集体行动权与劳动关系稳定的关系 | 第143-146页 |
·罢工法律制度的国外考察 | 第146-148页 |
·我国罢工法律制度的构建 | 第148-151页 |
第6章 劳动关系稳定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| 第151-165页 |
·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对劳动关系稳定的作用 | 第151-152页 |
·利益争议处理制度 | 第152-156页 |
·利益争议处理的理解 | 第152-153页 |
·利益争议处理的国外实践 | 第153-155页 |
·我国利益争议处理制度的构建 | 第155-156页 |
·权利争议处理制度 | 第156-165页 |
·权利争议的理解 | 第156-158页 |
·权利争议处理的国外经验 | 第158-160页 |
·我国权利争议处理机制的构建 | 第160-165页 |
结论 | 第165-1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7-175页 |
附录 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175-176页 |
致谢 | 第1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