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插图索引 | 第9-10页 |
附表索引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起源及国外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内研究 | 第12页 |
·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| 第12-13页 |
·课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述 | 第16-24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| 第16-19页 |
·信息技术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·课程的定义 | 第17-18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| 第19-20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| 第20-21页 |
·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| 第20页 |
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| 第20页 |
·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态度和能力 | 第20-21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| 第21-22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课程整合的条件 | 第24-33页 |
·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| 第24-28页 |
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建构主义学习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| 第28-29页 |
·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| 第28页 |
·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| 第28-29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| 第29-30页 |
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备的物质技术条件 | 第30-33页 |
·建设教育资源库 | 第30-31页 |
·资源共享 | 第31页 |
·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| 第33-43页 |
·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| 第33-34页 |
·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| 第34-36页 |
·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案例分析——波动光学教学设计 | 第37-43页 |
·学生特征分析 | 第37页 |
·教学目标阐述 | 第37-38页 |
·学习内容分析 | 第38页 |
·教学策略的制定 | 第38-41页 |
·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| 第43-58页 |
·大学物理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的实践探索 | 第43-53页 |
·大学物理课程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 | 第46-53页 |
·课堂CAI教学模式设计 | 第46-49页 |
·网络交互自主学习模式设计 | 第49-53页 |
·信息技术整合大学物理课程的实践探索 | 第53-58页 |
·信息技术整合大学物理有利于达到知识重组 | 第53-54页 |
·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设想 | 第54-55页 |
·效果分析 | 第55-58页 |
结论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附录A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63-64页 |
附录B(单气体扩散核心程序设计) | 第64-68页 |
附录C(气体互扩散核心程序设计) | 第68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