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车体多种载荷条件下侧面抗撞性研究
提要 | 第1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·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·汽车车体在多种载荷条件下侧面抗撞性研究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·汽车侧面抗撞性的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多种载荷条件下进行汽车车体侧面抗撞性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汽车撞性研究的现状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汽车抗撞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汽车抗撞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汽车抗撞性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的课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汽车侧面碰撞试验法规 | 第16-24页 |
·概述 | 第16页 |
·移动变形壁障侧面碰撞法规 | 第16-20页 |
·法规试验形式的比较 | 第17-18页 |
·移动变形壁障的比较 | 第18-20页 |
·侧面碰撞假人与假人评价指标的比较 | 第20页 |
·侧面柱碰撞法规 | 第20-23页 |
·载荷条件的选择与法规的对比 | 第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多种载荷条件下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24-39页 |
·概述 | 第24-25页 |
·汽车碰撞仿真的计算机软件 | 第25-26页 |
·PAM-CRASH 软件的参数控制 | 第26-28页 |
·沙漏效应 | 第26页 |
·材料应变率模型 | 第26-27页 |
·单元积分模式 | 第27-28页 |
·硬化法则 | 第28页 |
·碰撞仿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| 第28-30页 |
·不同载荷条件下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 | 第30-31页 |
·E-MDB 碰撞有限元模型的调整与验证 | 第31-35页 |
·E-MDB 碰撞有限元模型 | 第31-32页 |
·E-MDB 碰撞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| 第32-35页 |
·E-Pole 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5-36页 |
·A-MDB 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7页 |
·A-Pole 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多种载荷条件下侧面碰撞车体响应的研究 | 第39-57页 |
·侧面碰撞车体响应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39-43页 |
·车体侧面抗撞性研究的必要性 | 第39-40页 |
·在侧面碰撞过程车体响应与乘员伤害的关系 | 第40-41页 |
·车体侧面抗撞性评价指标确定的目的和原则 | 第41页 |
·侧面抗撞车体响应评价指标 | 第41-43页 |
·欧洲法规体系中两种侧面碰撞车体响应的对比分析 | 第43-47页 |
·碰撞后车体变形的对比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两种侧面柱碰撞车体响应的对比分析 | 第47-51页 |
·碰撞后车体变形的对比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两种移动变形壁障侧面碰撞车体响应的对比分析 | 第51-55页 |
·碰撞后车体变形的对比分析 | 第51-53页 |
·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| 第53-55页 |
·多种载荷条件下侧面碰撞车体响应对比分析的总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车体侧面抗撞性的改进 | 第57-66页 |
·概述 | 第57页 |
·车体侧面抗撞性的改进措施 | 第57-61页 |
·使用新型材料改善车体侧面抗撞性 | 第58页 |
·采用新工艺改善车体侧面抗撞性 | 第58-59页 |
·改进车身结构改善车体侧面抗撞性 | 第59-61页 |
·满足不同法规体系的车体结构改进设计 | 第61-65页 |
·概述 | 第61页 |
·满足欧洲侧面碰撞安全法规的车体结构改进设计 | 第61-63页 |
·满足美国侧面碰撞安全法规的车体结构改进设计 | 第63-65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摘要 | 第72-75页 |
ABSTRACT | 第75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