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1 导论 | 第10-17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4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的学术意义 | 第15页 |
·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| 第15-17页 |
·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"社会性别"理论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2 女性就业性别歧视及其表现 | 第17-29页 |
·就业与就业性别歧视的概念 | 第17-21页 |
·国际公约对妇女就业歧视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·国外及发达地区对性别歧视的界定 | 第18-19页 |
·我国法律对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界定 | 第19-20页 |
·国内学界对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·我国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表现 | 第21-25页 |
·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歧视 | 第21-22页 |
·工作过程中在报酬和职业发展机会上的歧视 | 第22-25页 |
·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可能较早的退出劳动力市场 | 第25页 |
·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实证分析 | 第25-29页 |
3 社会性别意识与女性就业公共政策 | 第29-40页 |
·就业公共政策的演变与对女性发展的影响 | 第29-32页 |
·第一阶段,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 | 第29-30页 |
·第二阶段,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| 第30页 |
·第三阶段,20世纪末至今 | 第30-32页 |
·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就业政策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政策分类 | 第32页 |
·女性就业政策中的问题 | 第32-34页 |
·就业政策中性别意识缺失的成因 | 第34-40页 |
·公共政策制定主体中女性的缺失 | 第34-37页 |
·决策者性别意识的缺失 | 第37-38页 |
·传统性别观对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4 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政府治理 | 第40-54页 |
·政策中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| 第40-42页 |
·决策层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加强 | 第40-41页 |
·政策制定的分性别统计 | 第41-42页 |
·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反就业性别歧视法 | 第42-45页 |
·与国外立法相比我国立法的不足 | 第42-43页 |
·我国完善立法的建议 | 第43-45页 |
·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生育成本社会化 | 第45-47页 |
·生育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| 第46-47页 |
·税收调节转化生育成本 | 第47页 |
·政府与NGO的多渠道合作 | 第47-51页 |
·与非政府妇女组织合作的必要性及我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状况 | 第47-50页 |
·与非政府组织的多渠道合作 | 第50-51页 |
·建立政府性别平等监察机构 | 第51-54页 |
·国外性别平等监察设立的情况和作用 | 第51-52页 |
·我国建立性别平等监察机构的必要性 | 第52-53页 |
·相应机构的建立的建议 | 第53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2页 |
附录1:本文引用的相关法律条文节选 | 第58-60页 |
附录2:关于就业性别歧视的调查问卷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