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·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8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页 |
·水深遥感和悬沙遥感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2页 |
·水深遥感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8-10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| 第10页 |
·悬沙遥感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0-12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述及数据采集 | 第14-19页 |
·研究区概述 | 第14页 |
·地貌形态 | 第14页 |
·水动力条件 | 第14页 |
·底质类型 | 第14页 |
·数据资料获取 | 第14-19页 |
·悬沙浓度、粒径数据获取 | 第14-16页 |
·LISST-100 激光粒度仪介绍 | 第15页 |
·泥沙测量方式 | 第15-16页 |
·悬浮泥沙光谱测量 | 第16-18页 |
·FieldSpec HandHel 手持式地物光谱仪介绍 | 第16页 |
·标准悬沙光谱测量方法介绍 | 第16-18页 |
·现场光谱测量 | 第18页 |
·水深数据获取 | 第18页 |
·影像资料获取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表层悬沙浓度反演原理与水深遥感反演原理 | 第19-26页 |
·表层悬沙浓度反演的原理 | 第19-21页 |
·悬浮泥沙遥感反演理论基础 | 第19-20页 |
·泥沙浓度与遥感反射率的函数关系 | 第19页 |
·悬沙反演研究中传感器接受信息构成 | 第19-20页 |
·遥感数据源选择 | 第20页 |
·悬浮泥沙遥感反演模式 | 第20-21页 |
·理论模式 | 第20-21页 |
·半经验或经验模式 | 第21页 |
·水深遥感反演原理 | 第21-26页 |
·光在大气和水体传播 | 第21-22页 |
·水深遥感物理原理 | 第22-23页 |
·水深遥感模型 | 第23-26页 |
·理论解析模型 | 第23页 |
·统计相关模式 | 第23-26页 |
第四章 表层悬沙浓度遥感反演模式 | 第26-31页 |
·采样点悬沙光谱特性 | 第26页 |
·表层悬浮泥沙体积浓度反演模式 | 第26-30页 |
·数据选取 | 第26-27页 |
·中心波长反射率与悬沙体积浓度的相关分析 | 第27页 |
·悬沙浓度反演模式 | 第27-30页 |
·模式的建立 | 第27-29页 |
·表层悬沙浓度反演模式检验比较 | 第29-30页 |
·研究区表层悬沙体积浓度反演 | 第30-31页 |
第五章 基于悬沙的西洋水下地形遥感反演 | 第31-41页 |
·影像预处理 | 第31-34页 |
·大气校正 | 第31-33页 |
·数据定标 | 第31-32页 |
·辐射校正 | 第32页 |
·大气校正 | 第32-33页 |
·几何校正 | 第33-34页 |
·水陆分离 | 第34页 |
·未考虑悬沙的水深遥感反演 | 第34-37页 |
·水深数据处理 | 第34-35页 |
·样本的选取 | 第35页 |
·水深反演模型建立 | 第35-37页 |
·因子选取 | 第35-36页 |
·单因子线性模型 | 第36页 |
·多因子线性模型 | 第36页 |
·单因子非线性模型 | 第36-37页 |
·多因子非线性模型 | 第37页 |
·基于悬沙浓度的水深遥感反演 | 第37-41页 |
·表层悬沙体积浓度反演 | 第37页 |
·悬沙对光谱的贡献 | 第37-38页 |
·表层悬沙浓度与各波段光谱反射率的关系 | 第38页 |
·表层悬沙浓度对各波段光谱反射率的贡献 | 第38页 |
·基于悬沙浓度的水深模型建立 | 第38-41页 |
·因子相关性分析 | 第39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39-40页 |
·精度检验 | 第40-4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41-43页 |
·结论与创新 | 第41页 |
·讨论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