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英抱怨言语行为对比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3页 |
| 0 引言 | 第13-15页 |
| 1 抱怨言语行为及分类 | 第15-22页 |
| ·抱怨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| ·汉语词典中的定义 | 第15页 |
| ·英语词典中的定义 | 第15页 |
| ·小结 | 第15-16页 |
| ·抱怨言语行为 | 第16-18页 |
| ·言语行为 | 第16页 |
| ·抱怨言语行为 | 第16-17页 |
| ·抱怨言语行为的应答 | 第17-18页 |
| ·抱怨言语行为的分类 | 第18-20页 |
| ·小结 | 第20-22页 |
| 2 抱怨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 | 第22-30页 |
| ·言语行为的研究 | 第22-23页 |
| ·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 | 第22页 |
| ·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| ·小结 | 第23页 |
| ·抱怨言语行为的研究 | 第23-29页 |
| ·国外抱怨言语行为的研究 | 第24-27页 |
| ·英语和非汉语语言社团的跨文化对比 | 第24-26页 |
| ·英语和汉语的跨文化对比 | 第26页 |
| ·单一语境下的抱怨语研究 | 第26-27页 |
| ·国内抱怨言语行为研究 | 第27-29页 |
| ·单一语境下的抱怨语研究 | 第27-28页 |
| ·汉英抱怨语对比研究 | 第28-29页 |
| ·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3 研究设计 | 第30-34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受试 | 第30-3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受试 | 第31-32页 |
| ·数据收集程序与分析方法 | 第32页 |
| ·数据收集程序 | 第32页 |
| 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32页 |
| ·关于研究效度 | 第32-33页 |
| ·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4 数据分析 | 第34-56页 |
| ·介绍 | 第34页 |
| ·抱怨言语行为的定性分析 | 第34-49页 |
| ·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模式 | 第34-36页 |
| ·抱怨言语行为的实施策略 | 第36-47页 |
| ·介绍 | 第36-37页 |
| ·直接抱怨言语行为的实施策略 | 第37-47页 |
| ·退出策略 | 第47页 |
| ·非语言策略 | 第47页 |
| ·小结 | 第47-49页 |
| ·相同点 | 第47-49页 |
| ·不同点 | 第49页 |
| ·抱怨言语行为的定量分析 | 第49-54页 |
| ·介绍 | 第49页 |
| ·表达或退出的选择 | 第49-50页 |
| ·抱怨类型的选择 | 第50-51页 |
| ·实施策略的选择 | 第51-53页 |
| ·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·数据分析总结 | 第54-56页 |
| 5 抱怨言语行为的文化分析 | 第56-64页 |
| ·中西的文化模式 | 第56-58页 |
| ·汉英抱怨语差异的文化分析 | 第58-62页 |
| ·辅助言语行为的位置 | 第58页 |
| ·称呼语的使用 | 第58-59页 |
| ·抱怨语的表达或退出 | 第59页 |
| ·抱怨语的表达模式 | 第59-62页 |
| ·抱怨类型的选择 | 第59-61页 |
| ·抱怨策略的选择 | 第61-62页 |
| ·小结 | 第62-64页 |
| 6 抱怨言语行为的应答模式 | 第64-69页 |
| ·介绍 | 第64页 |
| ·直接抱怨语的应答模式 | 第64-66页 |
| ·接受抱怨 | 第64-65页 |
| ·反驳抱怨 | 第65-66页 |
| ·无视抱怨 | 第66页 |
| ·间接抱怨语的应答模式 | 第66-68页 |
| ·非实质性回答 | 第66-67页 |
| ·同情/同意 | 第67页 |
| ·建议 | 第67页 |
| ·反驳 | 第67-68页 |
| ·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7 结语 | 第69-72页 |
| ·总结 | 第69-70页 |
| ·理论和实践意义 | 第70-71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70页 |
| ·实践意义 | 第70-71页 |
| ·不足和设想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| 附录一 | 第77-79页 |
| 附录二 | 第79-8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1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