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9-10页 |
|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| 第10-11页 |
| 引言 | 第11-21页 |
| ·概述 | 第11-12页 |
| ·IBDV 的特性 | 第12页 |
| ·病毒的形态和分类 | 第12页 |
| ·病毒的理化特性 | 第12页 |
| ·病毒的抵抗力 | 第12页 |
| ·IBD 流行病学 | 第12-14页 |
| ·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| 第12-13页 |
| ·潜伏期和症状 | 第13-14页 |
| ·发病率和死亡率 | 第14页 |
| ·血清型 | 第14页 |
| ·IBDV 引起的免疫抑制 | 第14页 |
| ·IBDV 基因组的基本结构 | 第14-17页 |
| ·病毒的形态发生 | 第17页 |
| ·IBDV 的变异 | 第17-18页 |
| ·诊断与防制 | 第18-20页 |
| ·防制IBD尚需攻克的难题 | 第20-21页 |
| 试验一 山东部分地区 IBDV 野毒株的分离鉴定 | 第21-24页 |
| 1 材料 | 第21页 |
| ·IBDV琼脂免疫扩散试验(AGID)标准抗原及血清 | 第21页 |
| ·SPF 鸡胚和 SPF 鸡 | 第21页 |
| ·病料 | 第21页 |
| 2 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病毒的分离 | 第21页 |
| ·病毒接种鸡胚致病试验 | 第21-22页 |
| ·动物回归试验 | 第22页 |
| ·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| 第22页 |
| ·琼脂板的制备 | 第22页 |
| ·病料处理 | 第22页 |
| ·琼扩试验步骤 | 第22页 |
| 3 结果 | 第22-23页 |
| ·发病鸡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 | 第22页 |
| ·鸡胚接种结果 | 第22页 |
| ·琼脂扩散试验 | 第22-23页 |
| ·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| 第23页 |
| 4 讨论 | 第23-24页 |
| 试验二 IBDV 3个野毒株VP2基因高变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| 第24-38页 |
| 1 材料 | 第24-25页 |
| ·病毒 | 第24页 |
| ·菌种 | 第24页 |
| ·试剂 | 第24页 |
| ·溶液配制 | 第24-25页 |
| ·DEPC H_2O | 第24页 |
| ·100mg/mL氨苄青霉素 | 第24页 |
| ·X-gal | 第24-25页 |
| ·LB 培养基 | 第25页 |
| ·SOB 培养基 | 第25页 |
| ·SOC 培养基 | 第25页 |
| 2 方法 | 第25-31页 |
| ·3 个野毒株核酸 RNA 的提取 | 第25-26页 |
| ·VP2 高变区的扩增 | 第26-27页 |
| 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26页 |
| ·RT-PCR | 第26-27页 |
| ·PCR 扩增鉴定 | 第27页 |
| ·PCR 产物的回收 | 第27-28页 |
| ·VP2 高变区的克隆与鉴定 | 第28-29页 |
| ·PCR 产物与pMD18-T vector 的连接 | 第28页 |
| ·感受态细胞的制备——氯化钙法 | 第28页 |
| ·连接产物的转化 | 第28-29页 |
| ·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| 第29-31页 |
| ·SDS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 | 第29-30页 |
| ·重组质粒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| 第30页 |
| ·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| 第30-31页 |
| ·阳性质粒测序与序列分析 | 第31页 |
| 3 结果 | 第31-35页 |
| ·PCR 结果 | 第31页 |
| ·目的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| 第31-35页 |
| ·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| 第31-32页 |
| ·序列分析 | 第32-35页 |
| 4 讨论 | 第35-38页 |
| 试验三 3 个 IBDV 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 | 第38-43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·材料 | 第38页 |
| ·毒株 | 第38页 |
| ·SPF 鸡胚、SPF 鸡 | 第38页 |
| ·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·各毒株的处理 | 第38-39页 |
| ·鸡只的人工感染试验 | 第39页 |
| 2 结果 | 第39-41页 |
| ·人工接种鸡胚的结果 | 第39页 |
| ·3 个 IBDV 野毒株对SPF 鸡的致病性 | 第39-41页 |
| 3 讨论 | 第41-43页 |
| 结论 | 第43-44页 |
|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 | 第44-46页 |
| 致谢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