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9页 |
·研究背景与选题 | 第12-17页 |
·国际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背景 | 第13-15页 |
·区域背景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选题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实证区域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6页 |
·相关学科关于黄土高原沟壑区范围的界定与评述 | 第19-24页 |
·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实证区域的界定 | 第24-26页 |
·黄土高原、黄土高原地区与黄土高塬 | 第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7页 |
·研究框架和内容 | 第27-29页 |
基础理论篇 | 第29-74页 |
第2章 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综述 | 第29-48页 |
·国外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 | 第29-42页 |
·单一城市生态化理论与实践(19世纪末以前) | 第29-33页 |
·城市区域生态化理论与实践(19世纪末~20世纪中叶) | 第33-37页 |
·区域城市生态化理论与实践(20世纪中叶~20世纪80年代) | 第37-40页 |
·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(20世纪80年代~21世纪初) | 第40-42页 |
·中国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 | 第42-47页 |
·古代人居环境朴素生态思想 | 第42-45页 |
·近现代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 | 第45页 |
·当代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 | 第45-4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3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 | 第48-64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研究框架建构的理论基础 | 第48-56页 |
·人类聚居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| 第48-50页 |
·社会-经济-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| 第50-51页 |
·启示 | 第51-53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框架的结构与逻辑关系 | 第53-56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 | 第56-62页 |
·人居环境生态化理念解析 | 第56-58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内涵 | 第58-61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特征 | 第61-6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4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指标体系及评价 | 第64-74页 |
·建构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| 第64-65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指标体系的建构 | 第65-67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| 第67-70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特点和功能 | 第70-71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评价方法 | 第71-73页 |
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71-72页 |
·综合评价的计算 | 第72-7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规划方法篇 | 第74-288页 |
第5章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生态整体规划方法理论 | 第74-88页 |
·传统的规划框架和方法 | 第74-76页 |
·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生态整体规划方法理论 | 第76-87页 |
·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的基本思想 | 第76-79页 |
·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方法的认识论基础——系统理论 | 第79-81页 |
·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的方法论基础——共生理论 | 第81-84页 |
·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的对象、目的和基本内容 | 第84-85页 |
·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的基本特征 | 第85-86页 |
·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基本原则 | 第86-8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6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建构 | 第88-127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方法 | 第88-89页 |
·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思路和步骤 | 第88-89页 |
·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的原则 | 第89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的自然地理依据 | 第89-99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景观类型 | 第90-93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景观结构等级层次系统 | 第93-95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景观结构的单元性特征 | 第95-96页 |
·黄土塬单元概念的界定 | 第96-97页 |
·"黄土塬"单元的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| 第97-99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的人居环境学依据 | 第99-112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发展现状 | 第99-100页 |
·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与黄土塬单元的耦合关系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·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与黄土塬单元的耦合关系分析 | 第102-105页 |
·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结构与黄土塬单元的耦合关系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·城镇体系联系网络与黄土塬单元的耦合关系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·城镇体系组织结构与黄土塬单元耦合的机制分析 | 第108-112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的社会学依据 | 第112-119页 |
·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 | 第112-113页 |
·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口分布规律 | 第113-114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"塬面化"现象以及阶段划分 | 第114-116页 |
·人口"塬面化"的基本特征 | 第116页 |
·人口"塬面化"的动力机制 | 第116-119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建构 | 第119-122页 |
·以黄土塬单元作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理念的形成 | 第119-120页 |
·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内涵及其优势 | 第120-122页 |
·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基本特征 | 第122页 |
·一种因地、因时制宜的类型建构模式 | 第122-125页 |
·完善型人居单元含义、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| 第122-123页 |
·发展型人居单元含义、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| 第123-124页 |
·静态型人居单元含义、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| 第124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系统组成 | 第124-12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第7章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生态整体规划方法理论 | 第127-175页 |
·代表性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选取 | 第127-131页 |
·董志塬人居单元基本概况 | 第127-128页 |
·永乡塬人居单元基本概况 | 第128-130页 |
·水口塬人居单元基本概况 | 第130-131页 |
·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的基本步骤 | 第131页 |
·生态调查 | 第131-152页 |
·生物物理环境要素调查与分析 | 第132-148页 |
·社会经济要素调查与分析 | 第148-152页 |
·生态评价 | 第152-174页 |
·土地适宜度评价 | 第153-161页 |
·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| 第161-165页 |
·土地承载力评价 | 第165-170页 |
·人居单元生态功能区区划 | 第170-17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74-175页 |
第8章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 | 第175-251页 |
·基于人居单元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的基本内容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| 第175-176页 |
·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生态整体规划 | 第176-193页 |
·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| 第176-183页 |
·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城镇体系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| 第183-187页 |
·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规划 | 第187-193页 |
·生态城镇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 | 第193-220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| 第193-198页 |
·生态城镇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基本原则 | 第198页 |
·生态城镇空间结构生态整体规划 | 第198-202页 |
·生态城镇功能区生态整体规划 | 第202-212页 |
·园林绿地系统生态整体规划 | 第212-215页 |
·生态城镇市政设施生态整体规划 | 第215-220页 |
·村落生态整体规划 | 第220-232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村落类型与基本特征 | 第221-223页 |
·人口"塬面化"进程中村落的演变趋势和问题 | 第223-224页 |
·村落生态整体规划策略 | 第224-225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村落聚集演替模式 | 第225-226页 |
·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布局的分类指导原则 | 第226-227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型村落基本模式 | 第227-232页 |
·生态建筑整体设计 | 第232-250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民居建筑类型 | 第233-235页 |
·当代民居建筑的演变趋势及主要问题 | 第235-236页 |
·生态建筑整体设计策略 | 第236-245页 |
·生态建筑整体设计基本模式 | 第245-25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50-251页 |
第9章 基于人居单元的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 | 第251-275页 |
·人居单元生态支持系统内涵与构成 | 第251-252页 |
·生态支持系统内涵 | 第251-252页 |
·生态支持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| 第252页 |
·人居单元生态支持系统现状特征和危机 | 第252-254页 |
·塬面生态支持系统特征 | 第252-253页 |
·沟壑小流域生态支持系统特征 | 第253页 |
·生态支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253-254页 |
·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基本概念、目标和原则 | 第254-256页 |
·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含义 | 第254-255页 |
·生态支持系统整体规划目标 | 第255-256页 |
·生态支持系统整体规划指导原则 | 第256页 |
·人居单元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策略 | 第256-262页 |
·结合水土保持学的规划策略 | 第256-258页 |
·结合景观生态学的规划策略 | 第258-262页 |
·塬面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模式 | 第262-265页 |
·沟壑小流域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模式 | 第265-274页 |
·枣子沟小流域基本概况 | 第266-269页 |
·基本模式 | 第269-270页 |
·类型模式 | 第270-27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74-275页 |
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275-288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275-277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策略与步骤 | 第277-280页 |
·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策略 | 第278页 |
·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步骤 | 第278-280页 |
·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| 第280-288页 |
·区域层次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| 第280-284页 |
·城镇层次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| 第284-285页 |
·社区层次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| 第285-287页 |
·建筑层次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| 第287-288页 |
后记 | 第288-289页 |
致谢 | 第289-2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0-294页 |
附录 | 第2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