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天山地壳演化及内生金属成矿作用
1 引言 | 第1-19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11页 |
·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·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7-19页 |
2 区域成矿构造背景 | 第19-24页 |
·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的基本特征 | 第19-22页 |
·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 | 第19-20页 |
·中天山北缘蛇绿混杂岩带 | 第20页 |
·榆树沟-红柳河蛇绿混杂岩带 | 第20-22页 |
·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| 第22-24页 |
3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| 第24-36页 |
·太古宙古陆核的形成 | 第24-26页 |
·吐哈微陆块 | 第24-25页 |
·中天山微陆块 | 第25页 |
·南天山早前寒武纪基底 | 第25-26页 |
·古-中元古代陆壳的增生 | 第26-28页 |
·滹陀纪(2500-1800Ma) | 第26-27页 |
·长城纪(1800-1400Ma) | 第27-28页 |
·Rodinia泛大陆的形成和解体在东天山的表现 | 第28-30页 |
·前寒武纪成矿作用 | 第30-36页 |
·哈密红柳井铌钽矿 | 第30-32页 |
·天湖铁矿 | 第32-34页 |
·兴地Ⅱ号铜镍矿床 | 第34-36页 |
4 早古生代地壳演化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| 第36-42页 |
·早古生代地壳演化 | 第36-39页 |
·卡拉麦里洋盆的早期演化 | 第36-37页 |
·吐哈和中天山微陆块拼贴 | 第37-38页 |
·南天山边缘海盆的形成及早期演化 | 第38-39页 |
·哈尔里克岛弧带的早期演化 | 第39页 |
·早古生代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| 第39-42页 |
5 晚古生代地壳演化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| 第42-82页 |
·晚古生代地壳演化 | 第42-49页 |
·陆内裂陷作用 | 第42-43页 |
·博格达裂陷槽的形成和发展 | 第43页 |
·觉罗塔格裂谷型构造—岩浆带的形成和发展 | 第43-44页 |
·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 | 第44-46页 |
·哈尔里克岛弧带演化 | 第46-47页 |
·星星峡微陆块花岗岩形成时代及形成环境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南天山晚古生代边缘海盆的演化 | 第48-49页 |
·晚古生代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| 第49-82页 |
·马庄山金矿 | 第50-52页 |
·小热泉子铜锌矿田 | 第52-55页 |
·石英滩金矿 | 第55-57页 |
·康古尔塔格金矿 | 第57-59页 |
·玉西银铅锌矿 | 第59-61页 |
·阔克塔格西稀有—稀土矿床 | 第61-62页 |
·东天山土屋—延东斑岩铜矿田 | 第62-68页 |
·白石泉铜镍矿 | 第68-72页 |
·赤湖钼铜矿 | 第72-76页 |
·坡北Ⅰ号铜镍矿床 | 第76-82页 |
6 中新生代地壳演化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| 第82-103页 |
·地壳演化 | 第82-83页 |
·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| 第83-103页 |
·金窝子金矿 | 第84-89页 |
·小白石头泉白钨矿 | 第89-91页 |
·尾亚钒钛磁铁矿 | 第91-94页 |
·双峰山金矿 | 第94-95页 |
·白山铼钼矿 | 第95-103页 |
7 东天山及邻区区域成矿规律 | 第103-117页 |
·区域成矿作用的时间规律 | 第103-108页 |
·前寒武纪 | 第103-106页 |
·早古生代 | 第106页 |
·晚古生代 | 第106-107页 |
·中新生代 | 第107-108页 |
·区域成矿作用的空间规律 | 第108页 |
·区域地壳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| 第108-117页 |
·前寒武纪 | 第108-110页 |
·早古生代 | 第110-113页 |
·晚古生代 | 第113-115页 |
·中新生代 | 第115-117页 |
8 区域找矿潜力分析及找矿方向 | 第117-147页 |
·宏观成矿地质特征 | 第117页 |
·资源潜力地质评价 | 第117-137页 |
·部分潜在矿集区及找矿方向 | 第137-145页 |
·东天山主要优势矿产找矿靶区优选 | 第145-147页 |
·斑岩铜矿床 | 第145页 |
·铜镍硫化物矿床 | 第145-146页 |
·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 | 第146-147页 |
9 结语 | 第147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-1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0-158页 |
附录 | 第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