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9页 |
|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9-28页 |
| 1 自尊的研究 | 第9-13页 |
| ·自尊的理论研究 | 第9-11页 |
| ·自尊的实证研究 | 第11-13页 |
| 2 社会支持的研究 | 第13-20页 |
| ·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 | 第14-16页 |
| ·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 | 第16-20页 |
| 3 资助方式 | 第20-26页 |
| ·美国对大学生的资助方式 | 第20-24页 |
| ·国内对大学生的资助方式 | 第24-25页 |
| ·心理帮助 | 第25-26页 |
| 4. 资助方式偏好性的研究 | 第26-28页 |
|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 | 第28-31页 |
|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与假设 | 第31-32页 |
| 1 整体设计思路 | 第31页 |
| 2 研究假设 | 第31-32页 |
| 第四部分 研究过程与方法 | 第32-40页 |
| 1 受资助方式偏好性调查问卷的编制 | 第32-37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32页 |
| ·问卷条目收集 | 第32页 |
| ·问卷编制 | 第32-37页 |
| 2 大学生自尊、社会支持与资助方式偏好性的调查研究 | 第37-4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37页 |
| ·被试取样 | 第37页 |
| ·研究工具 | 第37-39页 |
| ·实施测试 | 第39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39-40页 |
|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| 第40-51页 |
| 1 调查对象的构成成分 | 第40-41页 |
| 2 大学生受资助方式现状及资助方式偏好性的调查结果 | 第41-43页 |
| 3 大学生对心理帮助的接受程度调查结果 | 第43-44页 |
| 4 自尊的调查结果 | 第44-45页 |
| ·受资助方式对自尊的回归 | 第44页 |
| ·接受和未接受每一种资助方式的大学生自尊水平差异的比较 | 第44-45页 |
| 5 社会支持的调查结果 | 第45-46页 |
| ·大学生受资助方式的种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| 第45页 |
| ·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 | 第45-46页 |
| 6 大学生自尊、社会支持与资助方式偏好性的关系 | 第46-51页 |
| ·大学生资助方式偏好性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| ·大学生资助方式偏好性与自尊的关系 | 第47页 |
| ·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、资助方式偏好性与一般大学生的比较 | 第47-48页 |
| ·自尊、社会支持、资助方式偏好性、受资助方式种类在性别上的差异 | 第48-51页 |
| 第六部分 分析与讨论 | 第51-59页 |
| 1 本研究的人口学变量情况分析 | 第51页 |
| 2 大学生受资助方式现状分析 | 第51-52页 |
| 3 对寻求心理帮助的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4 资助方式对自尊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| 5 社会支持的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6 资助方式偏好性的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7 大学生自尊、社会支持与资助方式偏好性关系的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第七部分 总结 | 第59-63页 |
| 1 结论 | 第59页 |
| 2 建议 | 第59-60页 |
| 3 本研究的意义 | 第60-61页 |
| 4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61页 |
| 5 对未来的展望 | 第61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| 附录 | 第68-74页 |
| 后记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