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1章 绪论 | 第1-30页 |
| ·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·微流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微流控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微流控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| ·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特征和特点 | 第16-18页 |
| ·微流控中流体的驱动和控制技术 | 第18-22页 |
| ·微流体驱动系统分类 | 第18-19页 |
| ·微流体电渗(Electroosmosis)驱动系统 | 第19-20页 |
| ·重力(流体静压力)驱动系统 | 第20-21页 |
| ·微流体力学中的基本问题 | 第21-22页 |
| ·国内外电渗/压力驱动流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8页 |
| ·国外电渗/压力驱动流的研究现状 | 第23-26页 |
| ·国内电渗/压力驱动流研究现状 | 第26-27页 |
| ·存在问题 | 第27-28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| 第2章 微流控中的动电力学理论 | 第30-40页 |
| ·微流控中的动电现象 | 第30页 |
| ·双电层的形成机制 | 第30-32页 |
| ·界面带电机理 | 第31页 |
| ·界面双电层的形成机理 | 第31-32页 |
| ·双电层模型 | 第32-35页 |
| ·微流道中的电渗流 | 第35-38页 |
| ·电渗流的形成机理 | 第35-36页 |
| ·电渗流的动量控制方程 | 第36-38页 |
| ·假设和近似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3章 有限控制容积离散化方程研究 | 第40-56页 |
| ·微分方程的离散化 | 第40页 |
| ·通用微分方程 | 第40-41页 |
| ·Poisson-Boltzmann方程的离散化方程 | 第41-45页 |
| ·非稳态Navier-Stokes方程的离散化方程 | 第45-48页 |
| ·通用离散化方程 | 第45-47页 |
| ·显式和全隐式 | 第47-48页 |
| ·全隐式离散化方程 | 第48页 |
| ·仿真程序的验证 | 第48-50页 |
| ·数值求解Poisson-Boltzmann方程 | 第50-51页 |
| ·模拟结果和讨论 | 第51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4章 微流道内动电效应对压力驱动流的影响 | 第56-76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56-60页 |
| ·微流道中的流场 | 第56-57页 |
| ·微流道中的感应动电场 | 第57-58页 |
| ·无量纲 Navier-Stokes 方程 | 第58-60页 |
| ·数值求解和讨论 | 第60-71页 |
| ·动电效应对速度的影响 | 第61页 |
| ·平均速度和流量 | 第61-65页 |
| ·流动电势 | 第65-67页 |
| ·摩擦系数 | 第67-71页 |
| ·模拟结果的试验对比 | 第71-75页 |
| ·速度图形 | 第71页 |
| ·压力梯度与雷诺数之间的关系 | 第71-74页 |
| ·动电效应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第5章 微流道内电渗流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76-89页 |
| ·稳态情况下电渗流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76-82页 |
| ·深宽比效应 | 第77-78页 |
| ·液力直径效应 | 第78-79页 |
| ·电解质溶液浓度效应 | 第79-80页 |
| ·外加电场强度效应 | 第80-82页 |
| ·非稳态情况下电渗流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82-86页 |
| ·深宽比效应 | 第84-85页 |
| ·液力直径效应 | 第85页 |
| ·电解质溶液浓度效应 | 第85-86页 |
| ·外加电场强度效应 | 第86页 |
| ·不同ζ电势的稳态电渗流 | 第86-8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| 第6章 电渗流道中焦耳热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89-99页 |
| ·微流控芯片的材料 | 第89-90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90-93页 |
| ·模拟区域 | 第90-91页 |
| ·电势场控制方程 | 第91页 |
| ·流场控制方程 | 第91页 |
| ·固-液耦合热传控制方程 | 第91-92页 |
| ·模型简化及边界条件 | 第92-93页 |
| ·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93-98页 |
| ·流道材料影响 | 第94-95页 |
| ·流道深宽比的影响 | 第95-96页 |
| ·流道液力直径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| ·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影响 | 第97页 |
| ·外加电场强度的影响 | 第97-9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| 第7章 全文总结 | 第99-104页 |
| ·研究工作总结 | 第99-102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02-103页 |
| ·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103-10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4-117页 |
| 致谢 | 第117-118页 |
|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18-120页 |
| 摘要 | 第120-125页 |
| ABSTRACT | 第125-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