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解读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8页 |
| 引言 | 第8-9页 |
| 第一章 贾又福及其学术简介 | 第9-13页 |
| 第一节 贾又福其人 | 第9页 |
| 第二节 贾又福学术 | 第9-13页 |
| 一 贾又福山水画的审美类型 | 第9-10页 |
| 二 贾又福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| 第10页 |
| 三 贾又福山水画的自我超越 | 第10-13页 |
| 第二章 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概述 | 第13-21页 |
| 第一节 贾又福山水画教学思想及实践 | 第13-18页 |
| 一 加强山水画传统教学 | 第13-14页 |
| 1. 山水画临摹的意义 | 第13页 |
| 2. 山水画临摹的方式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(1) 空手起稿 | 第13-14页 |
| (2) 局部入手 | 第14页 |
| (3) 生宣淡墨 | 第14页 |
| (4) 层层复加 | 第14页 |
| 二 深化写生教学 | 第14-16页 |
| 1. 山水画写生的意义 | 第14页 |
| 2. 山水画写生的宗旨 | 第14-15页 |
| (1) “四个开掘” | 第14-15页 |
| (2) “两个避免" | 第15页 |
| 3. 山水画写生过程 | 第15-16页 |
| (1) 主体的心理准备 | 第15页 |
| (2) 主体的精神感应 | 第15页 |
| (3) 山水画写生步骤和要求 | 第15-16页 |
| 4. 山水画写生应注意的问题 | 第16页 |
| 三 强化开拓精神的创作教学 | 第16-18页 |
| 1. 山水画创作指导思想 | 第16页 |
| 2. 山水画创作与临摹、写生的关系 | 第16-17页 |
| 3. 山水画创作的心理准备 | 第17页 |
| 4. 山水画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| 第17页 |
| 5. 山水画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| 第17页 |
| 6. 山水画创作的精神境界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节 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的构建优势和特征 | 第18-21页 |
| 一 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的优势 | 第18页 |
| 1. 起点高,基础好 | 第18页 |
| 2. 路子正,味道纯 | 第18页 |
| 3. 办法多,见效快 | 第18页 |
| 二 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的特征 | 第18-20页 |
| 1. 一个关于学习“怎样学习”的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2. 教育规律和审美规律 | 第19页 |
| 3. “孤独”和境界 | 第19-20页 |
| 三 贾又福山水画教学的认知步骤 | 第20-21页 |
| 1. 提高认识 | 第20页 |
| 2. 掌握技能 | 第20页 |
| 3. 解决问题 | 第20-21页 |
| 第三章 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中的哲学、美学思想 | 第21-26页 |
| 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家要学一点哲学 | 第21页 |
| 第二节 贾又福山水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 | 第21-24页 |
| 一 儒家思想 | 第21-22页 |
| 二 道家思想 | 第22-23页 |
| 三 禅宗思想 | 第23-24页 |
| 第三节 西方文化的引进和现代意识 | 第24-26页 |
| 一 艺术不分国界 | 第24-25页 |
| 二 洋为中用,活学活用 | 第25-26页 |
| 结语 | 第26-29页 |
| 第一节 学生的使命 | 第26-27页 |
| 一 热爱生活和艺术 | 第26页 |
| 二 感悟与修炼 | 第26-27页 |
| 三 超越前人 | 第27页 |
| 第二节 结论 | 第27-2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9-30页 |
| 后记 | 第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