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启示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一、理论意义 | 第9-11页 |
| 二、实践意义 | 第11页 |
| 第一章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| 第11-16页 |
| 一、弗洛姆的生平简介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弗洛姆生活的社会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三、弗洛姆的思想渊源 | 第13-16页 |
| (一)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社会批判方式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| 第14-15页 |
| (三)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其异化理论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 | 第16-25页 |
| 一、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爱是“给予”而不是“接受” | 第18-21页 |
| 三、爱是一种态度 | 第21-22页 |
| 四、爱是一种实践 | 第22-25页 |
| 第三章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| 第25-48页 |
| 一、教育应关注人类之爱 | 第25-31页 |
| (一) 爱是教育存在的本源 | 第25-27页 |
| (二) 爱是生命的真实存在 | 第27-31页 |
| 1. 爱的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 | 第29页 |
| 2. 爱的教育应蕴涵于全部教育的始终 | 第29-30页 |
| 3. 爱的教育应是全人类的教育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教育爱是教育者应有的教育能力 | 第31-35页 |
| (一) 教育爱应是一种教育能力 | 第31-34页 |
| (二) 质疑蜡烛精神 | 第34-35页 |
| 三、教育应培养学生爱的态度 | 第35-39页 |
| (一) 应引导学生学会自爱 | 第36-37页 |
| (二) 应引导学生学会他爱 | 第37-38页 |
| (三) 应引导学生学会世界之爱 | 第38-39页 |
| 四、教育应引导学生发掘其自身爱的潜能 | 第39-48页 |
| (一) 教育应引导学生发展其全部个性 | 第40-42页 |
| (二) 教育应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| 第42-45页 |
| (三) 教育应引导学生体验爱 | 第45-48页 |
| 1. 要引导学生克服自恋 | 第45-46页 |
| 2. 要引导学生实现信仰 | 第46-47页 |
| 3. 要引导学生树立爱的积极态度 | 第47-48页 |
| 结语 | 第48-49页 |
| 注释 | 第49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57-58页 |
| 致 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