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4页 |
第1章 生态、建筑与界面 | 第14-34页 |
·生态与生态系统 | 第15-19页 |
·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5-16页 |
·生态系统 | 第16-18页 |
·生态平衡 | 第18-19页 |
·生态建筑 | 第19-22页 |
·生态建筑学的产生 | 第19-20页 |
·生态建筑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·生态建筑的体系构成 | 第21-22页 |
·生态界面 | 第22-33页 |
·生态界面的概念 | 第22-24页 |
·界面生态设计的意义与原则 | 第24-26页 |
·注重生态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| 第26-33页 |
·注重传统与地方技术的生态理论与实践 | 第27-29页 |
·注重高技术的生态理论与实践 | 第29-31页 |
·注重结合气候条件的生态理论与实践 | 第31-33页 |
·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2章 建筑界面的生态要素 | 第34-56页 |
·气候要素 | 第35-43页 |
·气候观 | 第35-37页 |
·微气候设计 | 第37-39页 |
·针对不同气候类型的界面设计 | 第39-43页 |
·历史文化要素 | 第43-49页 |
·地域的文化差异 | 第43-45页 |
·宗教的文化差异 | 第45-47页 |
·时代的文化差异 | 第47-49页 |
·建筑美学要素 | 第49-52页 |
·建筑与美学 | 第49-50页 |
·从传统建筑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| 第50-51页 |
·生态建筑界面风格 | 第51-52页 |
·经济要素 | 第52-55页 |
·生态价值观 | 第53-54页 |
·界面的生命周期评估 | 第54-55页 |
·以少致多 | 第55页 |
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3章 界面的生态建构技术 | 第56-100页 |
·界面建构技术的发展历程 | 第57-62页 |
·基于原生材料的建构 | 第57-59页 |
·基于工业技术的建构 | 第59-60页 |
·基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生态建构 | 第60-62页 |
·构造技术 | 第62-87页 |
·保温与隔热技术 | 第62-68页 |
·与绝热材料的复合 | 第62-64页 |
·与空气间层的复合 | 第64-65页 |
·与绿化的复合 | 第65-67页 |
·与水的复合 | 第67-68页 |
·采光与遮阳技术 | 第68-76页 |
·自然光的利用 | 第69-72页 |
·遮阳技术 | 第72-74页 |
·窗体的革新 | 第74-76页 |
·通风技术 | 第76-80页 |
·气流方向引导 | 第76-78页 |
·烟囱效应应用 | 第78-79页 |
·风洞效应应用 | 第79-80页 |
·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| 第80-87页 |
·太阳能 | 第81-84页 |
·地热 | 第84-85页 |
·其它能源 | 第85-87页 |
·材料技术 | 第87-96页 |
·天然材料的改进 | 第87-92页 |
·土坯 | 第88-89页 |
·竹子 | 第89-91页 |
·木材 | 第91-92页 |
·工业材料的革新 | 第92-96页 |
·新型混凝土 | 第93-94页 |
·新型玻璃 | 第94-96页 |
·智能技术 | 第96-99页 |
·智能玻璃幕墙系统 | 第96-97页 |
·阳光自动追踪系统 | 第97-98页 |
·智能温室调控系统 | 第98-99页 |
·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4章 界面的生态实例分析 | 第100-118页 |
·博福特庭院“零排放”建筑 | 第100-107页 |
·能源策略 | 第101-103页 |
·界面的改造 | 第103-106页 |
·能效评估 | 第106-107页 |
·南京朗诗国际街区B2地块住宅 | 第107-117页 |
·环境分析 | 第109-111页 |
·建筑格局 | 第111-112页 |
·技术选择 | 第112-115页 |
·细部构造 | 第115-117页 |
·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第5章 结语 | 第118-121页 |
·整合的设计观 | 第118-119页 |
·适宜技术 | 第119-120页 |
·生态文化——一种新文化 | 第120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7页 |
附录A 图片索引 | 第127-135页 |
附录B 表格索引 | 第135-136页 |
附录C 在读期间的实践工程——上海市奉贤档案馆设计图纸 | 第136-144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