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光电子技术、激光技术论文--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论文--集成光学器件论文

基于液晶及表面等离子效应的若干光器件的研究

目录第1-10页
第一章 序论第10-32页
 §1.1 引言第10页
 §1.2 液晶光器件的研究进展第10-14页
  §1.2.1 液晶光学基本理论第10-12页
  §1.2.2 液晶电光器件第12-14页
 §1.3 基于表面等离子效应的光器件的研究进展第14-25页
  §1.3.1 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基本理论第14-16页
  §1.3.2 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波的传感器件第16-17页
  §1.3.3 表面等离子体波的超分辨能力第17-23页
  §1.3.4 表面等离子体波集成光波导器件第23-24页
  §1.3.5 基于表面等离子效应的透射增强第24-25页
 §1.4 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25-27页
  §1.4.1 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5-27页
  §1.4.1 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7页
 参考文献第27-32页
第二章 扭曲向列液晶宽带波片的优化设计第32-46页
 §2.1 引言第32-33页
 §2.2 偏振光学的Jones矩阵和Stokes参量表示第33-37页
  §2.2.1 偏振光的Jones矩阵表示第34-35页
  §2.2.2 偏振光的Stokes参量表示第35-37页
 §2.3 扭曲向列型液晶宽带波片的优化设计第37-42页
  §2.3.1 液晶宽带波片的结构第37-38页
  §2.3.2 液晶盒参数的优化及结果第38-42页
 §2.4 液晶盒制作流程与电光特性测试第42-44页
 §2.5 本章小结第44页
 参考文献第44-46页
第三章 扭曲向列液晶法布里—珀罗滤波器调谐特性分析第46-60页
 §3.1 引言第46页
 §3.2 液晶指向矢空间分布和光传播的模拟计算第46-50页
  §3.2.1 有限差分迭代法求解液晶指向矢空间分布第46-49页
  §3.2.2 Berreman 4×4矩阵计算传输特性第49-50页
 §3.3 液晶法布里—珀罗可调滤波器的结构原理第50-53页
 §3.4 计算反射镜相移的公式的推导和验证第53-56页
  §3.4.1 公式推导第53-55页
  §3.4.2 公式验证第55-56页
 §3.5 液晶法布里—珀罗滤波器可调协特性分析第56-58页
 §3.6 本章小结第58页
 参考文献第58-60页
第四章 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波波导的法布里—珀罗干涉腔研究第60-73页
 §4.1 引言第60-61页
 §4.2 计算色散物质的FDTD方法第61-65页
 §4.3 MIM结构和模拟参数第65-67页
 §4.4 法布里—珀罗干涉腔谐振特性分析第67-71页
 §4.5 级联法布里—珀罗波导干涉腔第71页
 §4.6 本章小结第71页
 参考文献第71-73页
第五章 金属超透镜的成像特性研究第73-95页
 §5.1 引言第73-75页
 §5.2 传输矩阵计算方法第75-77页
 §5.3 单层金属平板超透镜的成像特性第77-86页
  §5.3.1 非准静态时的超透镜成像第78-79页
  §5.3.2 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在超透镜成像当中的作用第79-83页
  §5.3.3 损耗对于超透镜成像的影响第83-86页
 §5.4 多层平板结构的超透镜成像第86-93页
  §5.4.1 多层平板结构超透镜的Pendry模型第86-88页
  §5.4.2 自适应模拟退火法及其优化实例第88-91页
  §5.4.3 优化的多层平板结构超透镜第91-93页
 §5.5 本章小结第93页
 参考文献第93-95页
第六章 介质光栅—金属薄膜透射增强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第95-108页
 §6.1 引言第95-97页
 §6.2 严格耦合波方法介绍第97-100页
 §6.3 介质光栅—金属薄膜结构透射增强效应第100-105页
  §6.3.1 结构参数第100-101页
  §6.3.2 增强透射效率的研究第101-105页
  §6.3.3 结构在折射率传感器上的应用第105页
 §6.4 本章小结第105-106页
 参考文献第106-108页
第七章 电子束光刻和金属平板超透镜成像的实验研究第108-125页
 §7.1 引言第108-109页
 §7.2 电子束光刻制作掩模版的实验研究第109-117页
  §7.2.1 实验目的第110页
  §7.2.2 实验方案及步骤第110-115页
  §7.2.3 实验结果第115-116页
  §7.2.4 讨论第116-117页
 §7.3 金属超透镜成像的实验验证第117-123页
  §7.3.1 实验目的第117页
  §7.3.2 实验方案及步骤第117-120页
  §7.3.3 实验结果第120-122页
  §7.3.4 讨论第122-123页
 §7.4 本章小结第123页
 参考文献第123-125页
第八章 总结与展望第125-127页
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及已提交的论文第127-128页
致谢第128页

论文共12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ANP的磁浮培训师资评价方法的研究
下一篇:建筑界面--生态建筑外围护结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