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民营企业薪酬决策研究
第1章 绪论 | 第1-22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5-20页 |
·萌芽阶段 | 第15-16页 |
·科学管理阶段 | 第16-17页 |
·行为科学阶段 | 第17-18页 |
·现代薪酬管理阶段 | 第18-20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的方法、思路和论文框架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薪酬的界定、功能及其理论体系 | 第22-39页 |
·薪酬的界定 | 第22-26页 |
·薪酬的本质 | 第22页 |
·薪酬的定义 | 第22-24页 |
·薪酬的构成 | 第24-26页 |
·薪酬的功能 | 第26-28页 |
·薪酬对员工的功能 | 第26-27页 |
·薪酬对企业的功能 | 第27-28页 |
·薪酬对社会的功能 | 第28页 |
·薪酬决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| 第28-34页 |
·需求层次理论 | 第28-29页 |
·公平理论 | 第29-30页 |
·双因素理论 | 第30-31页 |
·期望理论 | 第31-32页 |
·强化理论 | 第32-33页 |
·团队理论 | 第33页 |
·委托—代理理论 | 第33-34页 |
·企业薪酬的制度体系 | 第34-39页 |
·自然人工资体系 | 第34-36页 |
·岗位工资体系 | 第36页 |
·绩效工资体系 | 第36-37页 |
·结构工资体系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我国民营企业薪酬体系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| 第39-51页 |
·我国民营企业薪酬体系的现状 | 第39-43页 |
·薪酬制订者能力欠缺 | 第39页 |
·忽视薪酬政策对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性 | 第39-40页 |
·忽视薪酬设计的程序公平 | 第40页 |
·薪酬制度系统性低 | 第40-41页 |
·企业与员工付酬观念的冲突 | 第41页 |
·管理幅度未在薪酬中体现 | 第41-42页 |
·忽视薪酬体系中的“内在薪酬” | 第42页 |
·晋升成为员工薪酬提升的唯一通道 | 第42页 |
·员工薪酬的不透明化 | 第42-43页 |
·我国民营企业薪酬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家族式管理观念根深蒂固 | 第43-44页 |
·缺乏现代薪酬管理工具 | 第44页 |
·缺乏对人力资本重要性的认识 | 第44页 |
·缺乏对薪酬的支出和收益的正确认识 | 第44-45页 |
·我国民营企业薪酬体系的优化对策 | 第45-51页 |
·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 | 第45页 |
·树立现代的薪酬管理理念 | 第45-46页 |
·提高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的地位 | 第46-47页 |
·加强执行程序公平性原则 | 第47-48页 |
·加强薪酬政策的竞争性和动态性 | 第48-49页 |
·拓宽员工的薪酬增涨渠道 | 第49-50页 |
·注重“内在薪酬”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我国民营企业薪酬决策研究 | 第51-73页 |
·薪酬设计的目标 | 第51-52页 |
·内部协调性 | 第51页 |
·市场竞争性 | 第51页 |
·频幅宽带性 | 第51页 |
·承认个人贡献的差异性 | 第51-52页 |
·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 | 第52-54页 |
·接受性原则 | 第52页 |
·分享性原则 | 第52页 |
·团队原则 | 第52-53页 |
·内在薪酬原则 | 第53页 |
·双赢原则 | 第53-54页 |
·影响薪酬的因素 | 第54-57页 |
·外部因素 | 第54-55页 |
·内部因素 | 第55-57页 |
·薪酬设计的策略选择 | 第57-60页 |
·薪酬水平策略 | 第57-58页 |
·薪酬结构策略 | 第58-60页 |
·可供选择的薪酬制度 | 第60-68页 |
·构成员工基本薪酬的主要薪酬制度 | 第60-67页 |
·构成员工激励薪酬的主要薪酬制度 | 第67-68页 |
·薪酬体系的设计流程 | 第68-73页 |
·制定薪酬策略 | 第70页 |
·职位分析 | 第70页 |
·职位评价 | 第70-71页 |
·薪酬调查 | 第71页 |
·薪酬水平确定和结构设计 | 第71-72页 |
·薪酬体系的实施和修正 | 第72-73页 |
第5章 苏州 KL公司薪酬决策实例分析 | 第73-81页 |
·公司基本情况 | 第73页 |
·公司原有薪酬及相关问题分析 | 第73-75页 |
·薪酬问题 | 第74-75页 |
·奖惩激励机制 | 第75页 |
·薪酬体系修正方案设计 | 第75-80页 |
·薪酬体系修正 | 第76-78页 |
·工资计算方法 | 第78-79页 |
·工资的增涨原则 | 第79页 |
·奖励制度 | 第79-80页 |
·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6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