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

台湾乳白蚁巢间识别机制初步研究

致谢第1-6页
中文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4页
第1章 文献综述-白蚁的化学通讯第14-27页
 1 白蚁信息素的分泌器官第14-15页
 2 信息素的接收器官第15页
 3 白蚁信息素与化学通讯第15-20页
   ·诱食通讯第15-16页
   ·踪迹通讯第16-18页
   ·求偶通讯第18-19页
   ·告警通讯第19-20页
 4 白蚁的巢间识别行为第20-26页
   ·化学识别物质的研究途径第21-22页
   ·进行巢间识别的化学物质第22-23页
   ·白蚁肠道微生物与巢间识别行为第23-25页
     ·白蚁的消化道第23页
     ·白蚁的肠道微生物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白蚁肠道微生物与巢间识别行为第24-25页
   ·巢间识别的化学感器第25-26页
 5 结语第26-27页
第2章 台湾乳白蚁蛋白质含量差异与巢间格斗的关系第27-33页
 1 室内培养对台湾乳白蚁格斗水平的影响第27-29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27-28页
   ·格斗测试第28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28-29页
 2 台湾乳白蚁个体总蛋白量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·参试白蚁第29页
   ·仪器与药剂第29页
   ·标准溶液的配制第29页
   ·制作标准曲线第29-30页
   ·培养前后台湾乳白蚁兵蚁的总蛋白质含量差异第30-31页
   ·台湾乳白蚁蛋白质含量的巢间差异与格斗水平的关系第31页
 3 讨论第31-33页
第3章 肠道共生微生物对台湾乳白蚁巢间识别的影响第33-46页
 1 染色对台湾乳白蚁存活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34页
   ·巢群筛选第34-35页
   ·染色对台湾乳白蚁死亡率的影响第35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5页
   ·讨论第35页
 2 染色对白蚁格斗行为的影响第35-37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35-36页
   ·染色对同巢白蚁格斗的影响第36页
   ·染色对异巢白蚁格斗的影响第36页
   ·讨论第36-37页
 3 抗生素对台湾乳白蚁存活的影响第37-40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37页
   ·抗生素溶液的配置第37页
   ·供试白蚁处理第3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·青霉素处理对台湾乳白蚁存活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·链霉素对台湾乳白蚁存活的影响第38页
     ·四环素对台湾乳白蚁存活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·讨论第39-40页
 4 抗生素处理对台湾乳白蚁格斗行为的影响第40-44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40页
   ·青霉素处理对白蚁格斗行为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·链霉素处理对台湾乳白蚁格斗行为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·四环素处理对台湾乳白蚁格斗行为的影响第42页
   ·抗生素对台湾乳白蚁格斗行为的诱导作用第42-43页
   ·讨论第43-44页
 5 原生动物对台湾乳白蚁格斗行为的影响第44-46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44页
   ·高温处理对白蚁存活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·灭杀原生动物后对台湾乳白蚁巢间格斗行为的影响第45页
   ·讨论第45-46页
第4章 台湾乳白蚁巢间识别相关触角感器的研究第46-60页
 1 台湾乳白蚁巢间识别信息触角感器的大致定位第46-51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46页
   ·巢群筛选第46-47页
   ·巢间识别信息触角感器的定位第47-51页
     ·具10节触角的兵蚁的识别能力第47页
     ·具5节触角的兵蚁的识别能力第47-49页
     ·巢间识别信息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部位第49-50页
     ·巢间识别信息感器分布部位置的进一步确证第50-51页
 2 台湾乳白蚁触角感器的电镜扫描第51-60页
   ·试验材料与设备第51页
   ·试验方法第51-52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2-59页
     ·台湾乳白蚁触角的一般形态第52页
     ·感器的种类、形态和分布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·毛形感器(Sensilla Trichodea,ST)第52页
       ·刺形感器(Sensilla Chaetica,SC1)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·锥形感器(Sensilla Basiconic,SB)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板形感器(Sensilla Placodea,SP)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钟形感器(Sensilla Campaniformia,SC2)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·乳突形感器(记为X)第54页
     ·台湾乳白蚁兵蚁触角各节感器的分布情况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·台湾乳白蚁兵蚁触角基部第1-5节上感器的分布情况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·台湾乳白蚁兵蚁触角中部第6-10节上感器的分布情况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·台湾乳白蚁兵蚁触角端部第11-15节上感器的分布情况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台湾乳工蚁、兵蚁触角及其感器的分布情况比较第57-59页
   ·讨论第59-60页
第5章 总结第60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71页
论文创新点与研究展望第71-72页
附录 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所获的奖励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布洛芬口腔崩解片质量标准的建立及稳定性考察
下一篇:信号稀疏分解在空间谱估计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