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2 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理论 | 第15-25页 |
2.1 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 | 第15-16页 |
2.2 生态安全的一般概述 | 第16-18页 |
2.2.1 生态安全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2.2 生态安全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2.3 生态安全评价基础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4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5 生态安全研究框架 | 第21-23页 |
2.6 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| 第23-25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4页 |
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5页 |
3.2 福建闽北山区三种主要经济林类型概况 | 第25-26页 |
3.2.1 锥栗林 | 第25-26页 |
3.2.2 毛竹林 | 第26页 |
3.2.3 油茶林 | 第26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3.1 生物量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3.3.2 有机碳贮量的测定 | 第27页 |
3.3.3 养分含量的测定 | 第27页 |
3.3.4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| 第27页 |
3.4 研究方法 | 第27-32页 |
3.4.1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构建 | 第27-28页 |
3.4.2 数据标准化 | 第28页 |
3.4.3 层次分析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8-32页 |
3.5 评价指标的生态安全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| 第32-34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57页 |
4.1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 | 第34-36页 |
4.1.1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类型生物量 | 第34-36页 |
4.2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及碳汇能力 | 第36-42页 |
4.2.1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类型林分的含碳率及碳贮量 | 第36-39页 |
4.2.2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类型土壤的碳贮量 | 第39-40页 |
4.2.3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类型林下植被碳贮量及凋落物碳贮量 | 第40-41页 |
4.2.4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类型总碳贮量及分布特征 | 第41-42页 |
4.3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类型主要养分特征及循环 | 第42-45页 |
4.4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水源涵养能力 | 第45-46页 |
4.5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类型土壤重金属污染 | 第46-47页 |
4.5.1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 | 第46页 |
4.5.2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类型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 | 第46-47页 |
4.6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经济效益 | 第47-48页 |
4.7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类型的专家评价指标 | 第48-49页 |
4.8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生态安全评价 | 第49-57页 |
4.8.1 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生态安全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4.8.2 层次单排序计算 | 第50-53页 |
4.8.3 层次总排序计算 | 第53-54页 |
4.8.4 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确定 | 第54-57页 |
5 结论与讨论 | 第57-60页 |
5.1 结论 | 第57页 |
5.2 福建闽北山区经济林生态安全建设几点建议 | 第57-60页 |
5.2.1 提高经济林林地覆盖率,增强经济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| 第57-58页 |
5.2.2 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经营模式 | 第58页 |
5.2.3 减少农药残留,提高经济林生态系统安全等级 | 第58页 |
5.2.4 增加对经济林生态安全建设的政府投入 | 第58页 |
5.2.5 加强经济林环保立法与宣传 | 第58页 |
5.2.6 建立和完善经济林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| 第58-60页 |
6 结语 | 第60-61页 |
6.1 主要成果 | 第60页 |
6.2 有待完善的工作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