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伦理学(道德哲学)论文--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--伦理学史论文

道德正义论--罗尔斯正义论的伦理学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3页
绪言 正义论与道德正义论第13-28页
 一、道德正义论的诠释第13-17页
 二、道德正义论的研究价值第17-19页
 三、罗尔斯道德正义理论研究概述第19-22页
 四、罗尔斯两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第22-24页
 五、本论文研究的学理基础、思路和可能的贡献第24-28页
第一章 罗尔斯道德正义思想的发展轨迹第28-46页
 第一节 罗尔斯的道德正义情结第28-31页
  一、罗尔斯的人生经历及其对道德正义论观点的影响第28-30页
  二、《道德心理学》的本科生教学与解不开的伦理情缘第30页
  三、《道德哲学史讲义》的研究生教学与道德正义的理论基础第30-31页
 第二节 早期:博士论文的伦理学方法论第31-34页
  一、博士论文的写作背景第31-33页
  二、“伦理判断标准”:论文的研究向度第33页
  三、博士论文的影响第33-34页
 第三节 中期:伦理视野下的道德正义理论第34-38页
  一、“社会最不利者”第34-36页
  二、“作为公平的正义的康德式解释”第36-37页
  三、“秩序良好社会”第37-38页
 第四节 晚期:道德正义精神的自我超越第38-46页
  一、“政治的正义”:道德正义的第一次自我超越第38-40页
  二、“万民正义”:道德正义的辩证复归第40页
  三、战争正义论:超越的重要成果之一第40-46页
第二章 道德正义的价值前提第46-61页
 第一节 传统道德根据的批判第46-51页
  一、神学道德预定论的批判第46-48页
  二、人性论前提之错误第48-49页
  三、功利主义道德预设的困难第49-51页
 第二节 原初状态的道德前提第51-56页
  一、原初状态的伦理渊源第51-53页
  二、原初状态的价值结构第53-55页
  三、“本体自我”消解“现象自我”:原初状态的理论理性第55-56页
 第三节 “原初状态”与实践合理性第56-61页
  一、“康德的道德建构主义”第56-58页
  二、罗尔斯对“康德道德建构主义”的扬弃第58-59页
  三、原初状态与价值前提第59-61页
第三章 道德正义的价值原则第61-77页
 第一节 生存与自由原则:道德正义第一原则第62-67页
  一、正义的社会与自由理念第62-63页
  二、自由原则与美德伦理的紧张:罗尔斯与麦金太尔的分歧第63-66页
  三、自由原则对美德伦理的包容第66-67页
 第二节 公平与差别原则:道德正义第二原则第67-73页
  一、社会正义与平等原则第68-69页
  二、差别原则的伦理根源第69-71页
  三、善的社会与差别原则——平等、互利与博爱第71-73页
 第三节 道德正义原则的整合第73-77页
  一、社会至善对至善论的超越第73-74页
  二、道德正义原则对平均原则的颠覆第74-75页
  三、道德正义原则整合的趋向第75-77页
第四章 道德正义的价值基础第77-91页
 第一节 社会至善(一):自由第77-82页
  一、“良心自由”的社会实践第77-79页
  二、政治自由的现实化第79-80页
  三、法律自由的可行性第80-82页
 第二节 社会至善(二):差补与分配正义第82-86页
  一、代际正义与差别原则的价值基础第82-83页
  二、“常识性分配正义准则”与“差别原则”第83-84页
  三、“德”与“得”:道德原则与分配原则第84-86页
 第三节 个体至善:个人道德义务和道德职责第86-91页
  一、个人的“自然道德义务”第87-89页
  二、个人的道德职责第89-90页
  三、个人的政治义务和职责第90-91页
第五章 道德正义的价值结构第91-110页
 第一节 善理念第92-97页
  一、善理念的形式:“合理生活计划”第92-93页
  二、善理念的内容:“亚里士多德主义原则”第93-95页
  三、善理念向个人道德价值的转化第95-97页
 第二节 道德正义感:自在的善理念第97-104页
  一、“权威道德”、“社团道德”与“原则道德”第98-101页
  二、“道德正义感”、“自然态度”和人性第101-102页
  三、“相对稳定性”理论第102-104页
 第三节 道德正义之善:自在自为的善理念第104-110页
  一、“组织良好社会”:理性人的“社会联合”第104-106页
  二、对“妒忌”的颠覆第106-107页
  三、道德正义感和个人价值观的一致:自在自为的善理念第107-110页
第六章 道德正义的价值方法第110-125页
 第一节 直觉主义道德方法的扬弃第110-115页
  一、传统直觉主义的伦理学方法第110-111页
  二、西季威克直觉主义方法下的正义观第111-113页
  三、罗尔斯对西季威克直觉主义方法的扬弃第113-115页
 第二节 利己主义与混和观念道德方法的批判第115-119页
  一、利己主义方法的批判第115-116页
  二、混合观念方法的批判第116-117页
  三、罗尔斯的个人主义倾向第117-119页
 第三节 反思平衡的价值方法第119-125页
  一、反思平衡伦理学方法的理论回溯第119-120页
  二、反思平衡价值方法的思路及其运用第120-121页
  三、反思平衡方法的批判第121-123页
  四、广义的反思平衡的价值合理性第123-125页
第七章 “道德正义”与“政治正义”第125-139页
 第一节 “政治正义”的基本理路及其道德属性第126-130页
  一、从“道德正义”到“政治正义”第126-127页
  二、“政治正义”的基本理路第127-128页
  三、“政治正义”主体的“道德属性”第128-130页
 第二节 “政治正义”的主要理念及其道德向度第130-134页
  一、“重叠共识”理念的道德意蕴第130-131页
  二、“权利优先与善观念”第131-133页
  三、“公共理性”理念的道德属性第133-134页
 第三节 “政治正义”的基本道德理念第134-139页
  一、“相互性理念”第134-135页
  二、“宽容”第135-137页
  三、“政治美德”第137-139页
第八章 道德正义与“万民正义”第139-154页
 第一节 道德正义论的普世性质第139-144页
  一、道德正义对象的多民族性和性质的普遍性第140-141页
  二、“万民道德正义”的萌芽第141-143页
  三、“国际道德正义”对国内道德正义的超越第143-144页
 第二节 “万民道德正义”第144-149页
  一、“万民道德正义”溯源第144-145页
  二、“万民道德正义原则”第145-147页
  三、“万民道德正义”的价值基础第147-149页
 第三节 “万民道德正义”的普世价值三向度第149-154页
  一、战争道德与“法外国家”第149-150页
  二、人道主义与“负担不利国家”第150-152页
  三、“天下自由和平”第152-154页
结语 道德正义与和谐社会第154-159页
 一、社会公正理念第154-155页
 二、开放的社会和世界与特殊的价值观念第155-156页
 三、和谐社会的建构第156-159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159-163页
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第163-164页
致谢第164-165页

论文共1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修正系数格式及其在Rayleigh-Taylor不稳定性数值模拟中的应用
下一篇:基于车辆试验分析系统的虚拟仪器的研究与开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