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26页 |
§1.1 选题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经济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科学意义 | 第14页 |
§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4-23页 |
·碳酸盐岩台地类型 | 第14-20页 |
·碳酸盐岩台地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·前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3页 |
§1.3 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| 第23-2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·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6-42页 |
§2.1 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| 第26-32页 |
§2.2 南沙海区层序地层格架 | 第32-42页 |
·万安盆地层序地层格架 | 第32-36页 |
·曾母盆地层序地层格架 | 第36-42页 |
第三章 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发育与沉积特征 | 第42-54页 |
§3.1 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地震响应特征 | 第42-45页 |
·中中新统碳酸盐岩台地的地震响应特征 | 第43-44页 |
·上中新统碳酸盐岩台地的地震响应特征 | 第44-45页 |
§3.2 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层序地层分析 | 第45-49页 |
§3.3 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相 | 第49-51页 |
§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4页 |
第四章 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主控因素 | 第54-82页 |
§4.1 构造作用 | 第54-71页 |
·研究方法简介与参数选取 | 第55-59页 |
·万安盆地构造沉降史 | 第59-62页 |
·万安盆地构造演化史 | 第62-70页 |
·构造作用对碳酸盐岩台地的控制作用 | 第70-71页 |
§4.2 海平面变化 | 第71-72页 |
§4.3 陆源碎屑物质注入 | 第72-77页 |
§4.4 古气候与古海洋环境 | 第77-79页 |
§4.5 本章小结 | 第79-82页 |
第五章 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演化模式 | 第82-102页 |
§5.1 南沙海区典型碳酸盐岩台地结构 | 第82-93页 |
·典型碳酸盐岩台地内部地震反射单元 | 第83-88页 |
·典型碳酸盐岩台地结构分析 | 第88-93页 |
§5.2 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演化模式 | 第93-100页 |
·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综合沉积模式 | 第93-97页 |
·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演化史 | 第97-100页 |
§5.3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第六章 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的油气意义 | 第102-116页 |
§6.1 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的储层特征 | 第102-106页 |
§6.2 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的油气成藏条件与潜力分析 | 第106-114页 |
·烃源岩 | 第107-108页 |
·盖层 | 第108-109页 |
·上覆地层 | 第109页 |
·圈闭 | 第109页 |
·运移条件、聚集方式 | 第109-110页 |
·保存条件 | 第110页 |
·生、排烃时间 | 第110-111页 |
·关键时刻、持续时间和保存时间 | 第111-112页 |
·南沙海区碳酸盐岩台地的油气潜力 | 第112-114页 |
§6.3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建议 | 第116-120页 |
§7.1 结论 | 第116-117页 |
§7.2 下一步工作建议 | 第117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4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40-142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