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海构造演化模式及其数值模拟
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内容、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13-14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| ·论文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| ·取得的主要认识 | 第15-16页 |
| 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7-41页 |
| ·大陆边缘研究进展 | 第17-21页 |
| ·大陆边缘及其分类 | 第17-19页 |
| ·张裂大陆边缘地壳结构 | 第19-21页 |
| ·大陆边缘张裂模式数值模拟研究 | 第21-27页 |
| ·概念模型 | 第22-24页 |
| ·岩石圈张裂过程中的断裂系统 | 第24-26页 |
| ·非火山型边缘岩石圈裂解的数值模拟 | 第26-27页 |
| ·南海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现状 | 第27-37页 |
| ·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7-41页 |
|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41-66页 |
| ·南海地形地貌特征 | 第41-45页 |
| ·南海地区主要盆地发育特征 | 第45-47页 |
| ·南海北部边缘盆地 | 第46页 |
| ·越南东部边缘盆地 | 第46页 |
| ·南海南部边缘盆地 | 第46-47页 |
| ·南海地球物理特征 | 第47-56页 |
| ·重力场特征 | 第47-51页 |
| ·磁场特征 | 第51-53页 |
| ·地热流特征 | 第53-56页 |
| ·南海及邻区岩石圈结构 | 第56-66页 |
| ·地壳结构 | 第56-62页 |
| ·南海地区岩石圈结构 | 第62-66页 |
| 第四章 南海及邻区构造演化 | 第66-76页 |
| ·南海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 | 第66-69页 |
| ·板块间相互作用 | 第69-76页 |
| ·前新生代板块运动 | 第69-72页 |
| ·新生代以来板块运动 | 第72-76页 |
| 第五章 南海断裂系统与应力场演化 | 第76-134页 |
| ·南海断裂组合 | 第76-116页 |
| ·南海海域断裂的识别 | 第76-105页 |
| ·南海及邻区断裂分类 | 第105-114页 |
| ·南海及邻区断裂组合 | 第114-116页 |
| ·南海断裂发育期次 | 第116-128页 |
| ·张裂I期 | 第117-121页 |
| ·张裂II期 | 第121-124页 |
| ·海底扩张期 | 第124-126页 |
| ·扩张期后 | 第126-128页 |
| ·南海及周缘地区应力场演化 | 第128-132页 |
| ·南海地区构造演化 | 第132-134页 |
| 第六章 南海演化模式数值模拟实验 | 第134-160页 |
| ·数值方法 | 第134-137页 |
| ·有限元方法简介 | 第134-135页 |
| ·本构模型 | 第135-137页 |
| ·模拟实验及结果分析 | 第137-158页 |
| ·平面模型 | 第137-149页 |
| ·剖面模型 | 第149-158页 |
| ·讨论及小结 | 第158-160页 |
| ·南海打开的应力场来源 | 第158-159页 |
| ·南海大陆裂解模式 | 第159-160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| 第160-162页 |
| ·结论 | 第160-161页 |
| ·下一步工作计划 | 第161-1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2-18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