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辆撞击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及受力性能研究
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8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车辆撞击桥梁问题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建立传统的理论分析模型 | 第12页 |
·车-桥撞击的仿真实验 | 第12-13页 |
·车-桥碰撞的计算机仿真模拟 | 第13-14页 |
·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·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2 主要计算理论及方法 | 第18-32页 |
·车辆与桥墩撞击 | 第18-20页 |
·计算理论 | 第18-20页 |
·相似理论 | 第20-28页 |
·相似理论基本概念介绍 | 第20-21页 |
·相似理论的三个相似定理 | 第21-23页 |
·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动力相似的充分必要条件 | 第24-26页 |
·动力相似的三个相似律 | 第26-28页 |
·应用软件和相关理论介绍 | 第28-31页 |
·LS-DYNA软件介绍 | 第28-29页 |
·接触—碰撞计算理论 | 第29-30页 |
·接触—碰撞的数值计算算法 | 第30-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模型试验设计 | 第32-45页 |
·试验模型相似设计 | 第32-36页 |
·试验模型各参数相似比例 | 第32-34页 |
·试验模型的选取 | 第34-36页 |
·试验模型各部分的设计制作 | 第36-41页 |
·墩柱和上部梁体的设计 | 第36-39页 |
·桥墩底部约束的模拟 | 第39-40页 |
·模型小车和轨道的制作 | 第40-41页 |
·桥梁支座的模拟 | 第41页 |
·本试验拟考虑的试验工况 | 第41-42页 |
·试验内容和目的 | 第42页 |
·试验实施 | 第42-44页 |
·测点布置 | 第42-43页 |
·试验用仪器 | 第43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车撞桥梁模型试验 | 第45-67页 |
·试验布置 | 第45-46页 |
·桥墩在不同车速小车撞击下的动力响应 #,36 | 第46-51页 |
·不同撞击速度下桥墩底部应变响应 | 第47-48页 |
·不同撞击速度下桥墩底部钢筋应变响应 | 第48-50页 |
·不同撞击速度下墩顶的加速度响应 | 第50-51页 |
·桥墩在不同质量小车撞击下的动力响应 | 第51-54页 |
·不同质量小车撞击下桥墩底部应变响应 | 第51-53页 |
·不同质量小车撞击下桥墩底部钢筋应变响应 | 第53-54页 |
·不同质量小车撞击下墩顶加速度响应 | 第54页 |
·桥墩不同位置和上部梁体的动力响应 | 第54-58页 |
·桥墩不同位置应变响应 | 第54-55页 |
·桥墩不同位置加速度响应 | 第55-56页 |
·上部梁体的加速度响应 | 第56-58页 |
·模型试验数据与有限元计算数据对比 | 第58-66页 |
·车撞桥梁有限元模型简介 | 第58-60页 |
·有限元模型和试验模型桥墩响应对比 | 第60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5 试验换算数据与原桥模型的计算值对比分析 | 第67-81页 |
·车撞桥梁有限元模型介绍 | 第67-68页 |
·试验换算数据与有限元计算数据对比 | 第68-80页 |
·墩底应变对比情况 | 第70-75页 |
·墩顶加速度对比情况 | 第75-8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6 桥梁在重载卡车撞击下的动力响应及损伤机制 | 第81-105页 |
·车撞桥梁有限元模型简介 | 第81-82页 |
·桥梁模型尺寸 | 第81页 |
·定义单元类型、材料属性及约束 | 第81-82页 |
·桥梁在不同车速的车辆撞击下的响应及损伤情况 | 第82-90页 |
·不同撞击速度下撞击力大小 | 第83-84页 |
·不同撞击速度下桥墩应力响应及损伤情况 | 第84-87页 |
·不同撞击速度下墩顶动力响应 | 第87-90页 |
·桥梁在不同质量车辆撞击下的响应及损伤情况 | 第90-98页 |
·不同撞击质量下撞击力大小 | 第91-92页 |
·不同撞击质量下桥墩应力响应及损伤情况 | 第92-95页 |
·不同撞击质量下墩顶动力响应 | 第95-98页 |
·上部梁体在车辆撞击桥墩下的动力响应 | 第98-104页 |
·不同撞击速度下的梁体动力响应 | 第99-101页 |
·不同撞击质量下梁体动力响应 | 第101-10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05-107页 |
·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·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09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9-113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