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概述 | 第11-19页 |
·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 | 第11-12页 |
·我国政府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必要性 | 第12-13页 |
·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| 第12页 |
·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 | 第12页 |
·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是政企分开的必要条件 | 第12-13页 |
·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,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| 第13页 |
·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基本内容、功能、效应与宗旨 | 第13-17页 |
·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基本内容 | 第13-16页 |
·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主要功能 | 第16-17页 |
·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效应 | 第17页 |
·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意义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台湾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历史沿革 | 第19-36页 |
·台湾中小企业产生的原因 | 第19-21页 |
·土地改革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资金和劳动力 | 第19页 |
·孙中山的“民生主义”为中小企业的兴起提供了历史渊源 | 第19-20页 |
·台湾的“出口导向”经济发展战略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| 第20页 |
·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| 第20-21页 |
·辅导机构体系 | 第21-26页 |
·“经济部”中小企业处 | 第21-24页 |
·台湾中小企业协会 | 第24-25页 |
·官方支持的民营机构 | 第25-26页 |
·高新技术创新 | 第26-32页 |
·科学园区 | 第26-29页 |
·高科技产业筹资 | 第29-32页 |
·创业育成中心 | 第32页 |
·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 | 第32-33页 |
·金融服务支持体系 | 第33-34页 |
·台湾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效果评价 | 第34-36页 |
·技术服务体系 | 第34页 |
·金融服务体系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美国、日本、德国中小企业政府在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 | 第36-43页 |
·美国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 | 第36-39页 |
·设立了专门的小企业管理体系 | 第36-37页 |
·制定了全面促进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| 第37-38页 |
·构建了完整的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体系 | 第38-39页 |
·构筑了全方位的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| 第39页 |
·日本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 | 第39-40页 |
·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 | 第39页 |
·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 | 第39-40页 |
·实行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 | 第40页 |
·设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机构 | 第40页 |
·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| 第40页 |
·德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 | 第40-43页 |
·运用法律和政策,为中小企业营造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| 第41页 |
·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| 第41-42页 |
·加强培训,提高中小企业人员素质 | 第42页 |
·积极提供信息服务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湖北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43-46页 |
·湖北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现状 | 第43-44页 |
·经营环境逐步改善,相应的政策建议逐步出台 | 第43页 |
·特色经济初具雏型,涌现出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、新型工业园区和健康的农副产品加工“龙头”企业 | 第43-44页 |
·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景气 | 第44页 |
·湖北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| 第44-46页 |
·政策不公 | 第44页 |
·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政出多门,职能交叉 | 第44页 |
·企业融资渠道狭窄,融资贷款难 | 第44页 |
·中小企业税费多、负担重 | 第44-45页 |
·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 | 第45页 |
·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台湾(以及美国、日本、德国,以台湾为重)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对湖北省的启示 | 第46-49页 |
·树立正确的中小企业观,从思想上重视中小企业 | 第46页 |
·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| 第46-47页 |
·健全市场体系,为中小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条件 | 第46-47页 |
·完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 | 第47页 |
·确立中小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| 第47页 |
·努力建成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