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页 |
一、缓刑制度的源流、种类及我国对缓刑制度的立法选择 | 第7-12页 |
(一) 源流 | 第7-11页 |
(二) 缓刑的种类及我国对缓刑制度的立法选择 | 第11-12页 |
二、我国缓刑制度的发展现状及评价 | 第12-22页 |
(一) 立法发展的现状 | 第12-14页 |
(二) 学术探讨 | 第14-18页 |
(三) 缓刑适用的现状 | 第18-21页 |
(四) 评价 | 第21-22页 |
三、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缓刑制度的发展现状及评价 | 第22-29页 |
(一) 发展现状 | 第22-28页 |
(二) 评价 | 第28-29页 |
四、缓刑制度所具有的特质及其蕴含的独立价值与独立品质 | 第29-35页 |
(一) 非监禁性和人道性——缓刑对刑罚的反动 | 第30-32页 |
(二) 互补性与兼容性——缓刑和刑罚、非刑法方法的结合 | 第32页 |
(三) 依附性和独立性——缓刑制度一对彼此依存的矛盾 | 第32-33页 |
(四) 多样性和开放性——缓刑制度独立性的必然要求 | 第33-35页 |
五、我国缓刑制度发展的瓶颈——独立价值的缺失 | 第35-39页 |
六、赋予我国缓刑制度独立价值的基本路径 | 第39-45页 |
(一) 更新缓刑制度立法的指导思想,赋予缓刑制度以独立的价值地位 | 第39-41页 |
(二) 科学合理地设计缓刑制度,使其立法符合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| 第41-43页 |
(三) 重视缓刑制度的个别化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后记 | 第47-48页 |
声明 | 第48页 |